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閱讀] 向腦力強國學習教育之道

書名:教出最聰明的孩子 - 向腦力強國學習教育之道
原文書名: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

這一陣子瘋狂閱讀有關「教育」相關的書籍,越讀除了越對教育產生更大的興趣外,更發現改變台灣教育之刻不容緩之勢。這本書的書名看起來很無趣,但其實內容卻如同小說般趣味橫生,而且台灣翻的書名會讓人覺得這是本給父母的書,然而內容其實更加符合任何對於「教育」關注的人,非常推薦給大家。

作者為一名美國的記者,她受夠了(美國)國內長期媒體、教育專家的口沫橫飛,卻永遠繞著一些枝微末節的小事打轉,決定走出這泥沼,以實際走訪、貼身觀察的方式,拜訪在OECD國家為15歲少年量身打造的學力測驗PISA(The Prp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連續幾年名列前茅或是突飛猛進的國家,他們分別是芬蘭、韓國與波蘭。

這位作家很聰明地從「交換學生」下手,美國每年有上百位的高中學生透過如扶輪社等的組織,到世界各地去當交換學生,經過仔細的訪談後,有三位意願及配合度皆高的學生,成為這本書最重要的三位主人翁,從第三人稱的描寫之下,我們終於可以大致上了解,這些國家之所以表現傑出的原因。

PISA是什麼?!
又是一個測驗?!有完沒完呀?!
等等!先別太快下定論,這個由旅居法國的德國化學家一手促成的測驗,並不是像我們過去考試那種「單科」的考試,光看它的發起人就可見一斑。PISA的目的本來其實只是在提供OECD國家,對於自己的學生是否具備有未來公民能力的測驗,舉例來說像是閱讀能力、科學能力、數學能力等,先姑且不論這些標準究竟為何,但我們必須老實說,現居於21世紀的我們,這些能力的確影響了我們對於形塑一個社會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影響,最簡單的例子便在於不愛閱讀的台灣人,非常容易被媒體、政客牽著鼻子走一事,閱讀力對於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絕對有顯著的關係。

一、波蘭
波蘭耶!不僅美國人感到驚訝,連我一開始看到排名並非名列前茅的波蘭,也感到好奇,看完書才知道,波蘭被選進書中的原因為「進步獎」,這個大幅進步的事實,恰好與波蘭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關係,那就是設置「國中四年級」的四千所專門學校,這讓學生晚了一年被貼標籤說「他/她會唸書」或是「他/她不會唸書」,詳細的細節建議直接由書上去了解。

而一手推動教改的教育部長,卻因公關沒做好、人民對於「改變」的恐懼(共產遺害)等,最後黯然下台,改革也因此停擺,在作者與他訪談時,作者提出如果他再次擔任教育部長,他會有什麼樣的做法?!他說明除了加強與民眾的溝通外,「增進教師能力」絕對是關鍵,因為「教師」是影響學童學習的最主要原因。

二、韓國
這個台灣人很愛比較的國家,今日擁有比台灣高的GDP,在PISA的表現也幾乎完敗台灣,看完這本書,我更加確認,他們會贏我們,是必然的。

如果在台灣長大的人,從小到大很難擺脫「補習班」的陰影,而這個產業在韓國更是被發揮到極致,從立法面來看,韓國政府已經明文規定「補習班營業時間只得到晚上十點」,但尚有政策、下有對策,作者陪著政府官員,在晚上十點突襲補習班,還真被他們發現一家偽裝成「K書中心」的補習班,而韓國高三生,每天帶著三個便當出門也是常態,他們的青春年華就在學校與補習班中度過,平均都會補習至晚上10點至12點,光這讀書的小時數就比台灣的還高,試問,台灣人並沒有比韓國人聰明,又都用填鴨式教學,人家花費比我們多的時間在學習,成績好或表現好不也是一定的嘛?!

不過書中也點出一個問題,對於韓國學生來說,他們認為補習班老師就是比學校老師好,這不僅代表中央政府政策失敗,更加深了學生在學校想要逃離學習的現象,而韓國的教育部長更明白表示:「一個教育制度能有多好,看學校老師的素質就知道。」老話一句,師培真的好重要呀!然而我覺得韓國的壓力比台灣大得多,要改變成功也是一樣,雖然台灣也有名校光環,但韓國的那種非前三名大學不可的心,從他們9成大法官、5成企業CEO是來自那三校,就知道這種氛圍並非只來自於教育現場。

三、芬蘭

芬蘭從2001年「意外」從PISA結果中被揭露其教育所長後,到芬蘭參訪的團體就沒少過,雖我只在赫爾辛基借宿在一個幼稚園老師家中,也可清楚發現,成為「老師」一職之難度有多高,以及他們的社會地位也是無比的高一事。

要成為芬蘭國小以上(含)的老師,通通在學校都得名列前茅,還得獲得碩士學歷,為了呼應政府給予他們的極大「教學自主性」與「尊重」,老師們的篩選過程也是困難重重,因此芬蘭老師們不斷的學習、改變教法來幫助每個孩子就成了他們每天的挑戰課題,而政府完全賦權之下,也取消了教師評鑑機制,這種正向的互信機制,真的讓芬蘭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美國的交換學生觀察到,在芬蘭即使是「不良少年」,一旦課程開始後,也能夠聚精會神的參與課堂上的討論與學習,這位美國學生甚至忍不住問同學:「你們怎麼那麼認真學習呀?!」沒想到她的同學更驚訝地說:「來學校不學習,要幹嘛呢?!」

從統計數據上看來,芬蘭的學生完全不補習,幾乎沒有回家作業,他們放學後的生活幾乎就屬於學生自己,也因此學生玩樂的時間根本沒有被剝奪,相較起台灣、韓國這種補補補的概念,才得以在PISA中表現優異的現象看來,他們達成這樣「夢想的學習」其時間成本其實相當的低。

芬蘭與英美及其影響深遠的國度相比,最大的觀念上不同,是在於芬蘭老師認為:「每個學生都是特別的」一事,根據統計,芬蘭小學畢業生有超過五成曾接受過「特教」輔導,這個對我們的認知衝擊極大,而一探究竟後,會發現他們的論點很單純,那就是「教材是死的,學生是活的。」我們怎麼可能期盼一種教材會適合全部的孩子呢?!也因此他們在小學教育階段,就投入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去協助孩子們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這樣的做法,與各國在後來中學階段,投入巨額「避免學生中輟」的經費相比,甚至還來得更省,也因此,芬蘭並非因為他們是福利國家,他們才能這樣做,而是從根本的觀念上就與我們不同。

芬蘭這國家太妙了,有一點我想再次特別提出,那就是他們「一視同仁」的政策,被美國影響深遠的台灣,老師們也常愛幫學生貼標籤說:「這學生的家庭背景有問題,我們應該多關懷。」一旦老師有這樣的觀念,對於學生表現不佳,很自然地就會開始替他們找藉口,敏感的孩子一定可以察覺,也會慢慢相信自己表現不好是可以接受的,在最後的學力表現上就會更差。這個反例可從芬蘭的移民多學校,學力表現並無差異一事得到證實,這一點其實與日本佐藤學教授推廣的「學習共同體」概念也有些相似。

小結:
這本書真的是給對教育關注,卻總找不到適合進入了解的朋友們的好機會。我自己跑到台灣官方的PISA網站去看我們在2012年的成績分析(於2014年才公布),其中當然成績有好有壞,數學還ok,閱讀與科學卻是不太優,這個都不是重點,最嚴重的問題出在於台灣學生高低落差極大的問題,如果閱讀力差異極大的現象繼續,這樣台灣的未來不也是會出現為數不少的盲從民眾嗎?!還有一個恐怖的事實,那便是台灣學生成績的「社經陡坡」為亞洲之最一事,PISA測驗除了測量學力,更會針對學生的家庭收入背景進行調查,社經陡坡越陡,意味著成績好的學生,其家庭收入背景就越高。而PISA的成績,已經很客觀地說明了台灣M型社會的嚴重情況。

之前政治明星柯文哲市長,曾經槓上教育部,他們最大的爭論點之一就在於是否要公佈級距一事,以我粗淺的了解,公佈級距等於是加強競爭,就現在台灣的情況來看,等於如柯文哲這類會讀書的孩子,將可更加順利進去名校,我們又再度回到惟「智育」掛帥的老路。接著政府一直以來為了要追求世界百大名校排名思維,繼續用五年五百億的給這些較為優秀學校,試問,其他的孩子怎麼辦呢?!這件事我看柯文哲,其實就像當時我們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連勝文一樣,柯文哲能考上醫學院,勢必在求學路上就是一路順遂,他怎麼可能體會被學校、被老師放棄的孩子們呢?!他們也都是我們台灣的孩子呀!

就芬蘭的例子看來,他們不去追求拔尖,反而強調平均、和平,與美國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菁英掛帥相比,我認為我們應該是時候,把老美老大哥先放一旁,好好向這位歐洲的教育強國學習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