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人師] 文化,怎麼教?!

  • 功課差勁的「好」老師

普遍來說,在台灣從小數學好的人,如果考上數學系,部分人會考慮成為一位數學老師,也可以說,在台灣大專教育培訓出來的數學老師,泰半「數學真的很好」,然而,這群數學老師,卻很有可能因為過去在數學科上,從沒遇過「學習困難」,因此不具備有「看見學生的求助眼神」的能力,因為所有內容對他們都太容易了。

宜蘭慈心的華德福中學,當中一位數學系畢業、優秀的「社會科」老師,讓他成為這一科王牌的原因,正是因為他求學時期,社會科一直以來都「很差勁」,所以他得花加倍的時間來備課,果真在授課後,他與「學生」們並肩把一個個的障礙給搬開了。

或許我們可以說,這位認真的社會科老師,其實過去是有可能「愛上」社會科的,但可能沒遇到像他這樣的老師,而學習意願與成就,就在那斤斤計較的分數上給磨掉了... 中學沒一科像樣的我,也正以他為目標前進中。
  • 新挑戰.主題週
接下學校社會科老師後,第一個挑戰為「七年級下學期的公民」,因為我們學校的七年級,用的是華德福教育的架構,每天上午八點到十點皆為「主題課程」,一學期中會有一個禮拜的主題就是「公民」,換句話說,我得在這10個小時內教完一冊公民,同時還包含測驗唷!挑戰還真不小呀!

學校有貼心安排了每週一堂「社會練習課」,不過這堂課,卻是要跟地理、歷史老師一起分著上,所以我們的方法,就是一學期設定兩個議題,三科老師分別從三個面向帶入,這也是為我們未來即將開始的社會科老師統包鋪路。

(下學年課表出來了...我將要同時教授九年級的地理、歷史、公民,雖然現在有點頭大,畢竟第一步我還是得把內容通通內熟,再去想如何設計主題等等,不過這的確給了我好機會來試試看打破學科藩籬。拼了啦!)

在確認接下社會科教師後,我大概只有兩個禮拜的整理「七下公民」的時間。
  • 潑水!孩子們一起愛上公民課吧!
所有當過老師的人都知道,如果能想個「好梗」,來引起學生動機,這樣課程的順暢度、效果都會提升;恰好四月中的課程遇到了「潑水節」,打著剛從泰國玩回來的熱度,我請孩子們分組去查不同東南亞國家潑水節由來(真的有很多種版本,泰國、西雙版納、傣族、柬埔寨、緬甸還有兩種勒!),然後在下堂課,他們就得把這些故事給「演出來」!


不僅如此呀!我在網路上查好了「潑水節快樂!」的泰文,還自行設計了一套「泰國拳(類似海帶拳)」,把對長輩祝福的玉蘭花樹枝潑水儀式轉化,成為了一個有點刺激又不會太刺激的遊戲,玩拳的贏家將可以潑水,但要說「潑水節快樂(泰文)」!被潑的人,等於他/她收到了福氣,當然就要回說「謝謝(泰文)」囉!
果然,這一堂課成功地把孩子們愛上了公民課(哈!自己說!)。

  • 南太平洋文化~ 貫穿課程
七下的社會科,當中以「文化」主題最為重要,「學測」也常出現呀... 除此之外的重點,還包括像是社會團體、社會化、社會福利等概念,雖然我一想到這些東西還要「教」,然後學生還得去「考試」,就覺得作嘔,但在我對教材還沒完全摸熟之下,大架構我決定還是按照課本,但內容卻由我自己發揮。
我將中學六冊課本,完全沒提到的南太平洋文化,成為貫穿這段課程的主軸,咱們友邦「諾魯」的故事一個個被帶入了,當地的人文、食物、價值觀,無一衝擊了孩子們的既有想法,在課程後段與南島語族扣上後,原住民孩子也表現出興趣,陽光、沙灘、浪漫的民族性,這個主題還真挺適合在「台東」教的。

除了南島文化外,在講述福利政策時,我也把北歐、德國的正面例子帶入,同時也把秘魯首都利馬,政府築的那道隔離開貧與富的牆,以及美國白人黑人文化藩籬的例子一併舉出,讓他們去思考「共好才是好」的福利政策推行目標。

  • 出題誤踩原民議題
交棒給我的年輕有為公民老師,她自行在上學期率先嘗試讓考題全部都是「問答題」與「申論題」後,效果還不錯,我也延續這個方式,兩位來自台南名校的志工老師,他們看了學生寫的考卷後,驚嘆著他們的水平,直誇說這種題目在外頭的學校,真的是只有高中生才可能完成的。

不過畢竟我是新老師,在出題過程中,還是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其他社會科老師也很客氣地給了我建議。

當中讓我最震撼的,便是踩到「原住民議題」的線。

我們社會科的領招老師,是一位很受歡迎的布農族老師,他的親切與歌唱功力,總是成為教室內拉近他與學生距離的最佳法寶,雖然在教法上與我不太一樣,但到目前為止,他還是給我最大的尊重,唯一的插曲,就屬這次的公民考試題目。

在講到社會福利時,我把幾年前自己待在部落一年的心得和孩子們做了分享,也探討了原住民目前落入社會弱勢的主因,正是過去歷史中,漢人搶奪了他們的土地與資源,當然還有生活型態、價值觀的不同,在這樣子的時空背景之下,為了達成「共好才是好」的目標,提供原住民補助或其他福利政策就成為必要。在考題中,我讓孩子們嘗試去寫寫「原住民獲得的福利有哪些」,但領招老師讀了讀後,他認為這題具有濃濃的「漢人思維」,希望我能換掉題目,幾經思考後,我把這個題目抽掉,後來事實發現,幸好我有這樣做。
  • 學生若無法理解時,誤解就這樣發生了
主流文化在與「非主流」文化互動時,無論主流文化代表者再怎麼設身處地想,對「非主流」文化還是很難有百分之百的了解,或許這是種「原罪」,然而這次出題的例子,讓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上,自顧自地一直講一直講,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理解力」問題。

在講到德國的福利政策時,我簡單舉出幾項德國政府對於殘障人士的做法,接著我舉出自己當時在德國搭公車時,遇到公車司機不願意等遲到幾秒鐘的小兒麻痺乘客,逕行開走的往事,這件事引起學生的群情激憤,我緩緩地把德國朋友說的「政治正確」想法與孩子們分享,也就是「當別人盡力讓殘障者生活與一般人無異時,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殘障者仍要遵守規定。」我再舉出個反例問學生,如果當遲到的人是正常人時,他們還會覺得要等他/她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此時我就再往上堆疊出「特殊待遇正是種『歧視』」的看法。

我把德國司機的例子放進考卷裡,問他們贊不贊成這位司機的做法,大部分人是認同的,可是沒想到有一半的學生,卻寫出「殘障人士拿了福利,他們就得遵守規定」的字句,我推敲著他們寫這句話的背後想法,開始擔心起,他們會不會因此認為,台灣給殘障人士的協助已經夠多了呢?!這並非我的本意,但可能在他們年輕尚輕之下,對於我舉出例子,只瞭解到表層的意義而已。

從德國司機的例子來看,碰觸這敏感的原住民議題,會不會讓這群還算是孩子的學生們,反而從中得到自己(原住民)差別人(漢人)更多的想法呢?!又或是漢人學生對原住民同學們所獲得的獎學金等感到不悅呢?!

哇!當老師還真不簡單呀!但我很幸運有這群可愛的孩子,與優秀的同事,陪著我一起做好準備。

  • 學校,真的不該有分科的
而在準備這些科目時,深刻可以感受到,明明在準備公民課程,卻又會牽涉到歷史、地理,甚至國文與自然科,但是在體制內教育裡,每一科老師被迫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自己」負責的內容教完,而各科中間的聯結,就得靠學生自己在腦中做連結了... 相當然爾,這種效果一定不好。



下學期,我將一次帶九年級的地理、歷史、公民,恰好這三科主題都與「世界」有關,我想自己來設定主題,把課本內容通通打散,還甚至拿「環遊世界」需要做好的準備,如找機票、查資訊,來將課程穿針引線,讓這些知識得以運用上囉!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閱讀] 為博雅教育辯護~ 好看呀!

書名:為博雅教育辯護
副標:當人文課熄燈,大學正讓青年失去遠大未來
作者:Fareed Zakaria 法理德.札卡瑞亞

這位作者在我大學期間訂的英文版商業週刊(News Week)裡面有個專欄,雖然每週一次的刊物我大多只看廣告和頭版新聞... 不過偶爾還是會瞄到他的文章一兩眼,而後來我甚至在CNN上看到他在主持全球議題的節目,這次閱讀了這本書後,更對於這位印度出生長大、美國籍的教授佩服不已,也感恩這本書打開了我的視野,在此與大家分享。

  • 什麼是博雅教育
首先看看節錄自Wikipedia的解釋:「在現代社會中,博雅教育,被認為是一種基於社會中的人的通才素質教育。它不同於專業教育、專才教育。由於並非專才訓練,法律、工程、建築學、設計、海事與航海、工商管理、統計學、教育學、農學、食品科學、獸醫學、牙醫、醫學及藥學等這些專科及領域不屬博雅教育的範疇。」

太複雜了齁?!對,其實更簡單來說,博雅教育比較像我們在大學期間的「通識教育」,然而如果講「通識教育」,大家可能會聯想到過去自己在台灣的大學期間,想找那種「很涼」的學分的概念,這種觀念自然是錯誤的,也誤導了大家對於「通識教育」或「博雅教育」的認知。

我記得在大學期間,一堂通識課的老師曾說:「你們知道嗎?!對於你們大部分人來說,未來可能對你們幫助最大的,不是你們的專業選修,而是這些通識課。」那時候我覺得這個人在唱高調,不過我現在回想一下,大學期間修了堂自由選修(在美國的大學內,這也算是通識教育範疇),名稱叫做「海外華人史」,這位老師來頭不小,他是當時(天呀!十多年前了!)台灣教育部,對海外華人廣發邀請,希望有志、有智之士,可以回台貢獻所長,點醒更多台灣的青年學子,像我就是其中一例,哈哈哈!自己說!

上那堂課,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深深意識到,原來世界上,有一群跟我同文同種的人們,在過去因為日子過不下去,拋下一切舉家搬遷,在世界各地辛苦打拼,卻遭遇到一連串的苦難與甜美果實的故事。我到現在還清楚記得,我的期末報告主題是:「排華運動」,從我蒐集到的資料,我赫然發現美國的鐵路其實很多是華人黑工所建的,近代的華人移民,更多次備受侮辱,像是二十世紀上半頁,移民美國西岸的華人,得先在舊金山外海的天使島待著,過著慘烈的難民般生活,美國當局只為確認這些人是否帶疫情,甚至連蔣宋美齡也差點遭受這種待遇。

這些記憶,讓我實際走訪巴拿馬運河、馬來西亞麻六甲、印尼泗水、甚至諾魯等地,對於當地的人文歷史、華人移民史,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或者,我也可以說,某部分的我,就是為了看看這世界各地華人的足跡、找出這些故事,才讓我止不住對世界的好奇。

簡言之,博雅教育,就是提供人們滿坑滿谷、不同領域的課程,讓他們按照自己興趣,選擇了自己想要的課程,在教授或業師的領導之下,點燃學生對於「學習」這件事的興趣,更培養他們能夠因為對世界的好奇,而開始「習慣去自己學習」這件事。

在大學時,除了管理學院的課程外,我修過了外文系、法律系、歷史系、資工系、機械系、犯罪防治系等等,今日我對好多東西都有興趣,總覺得看書、找資料時間不夠的我,是不是可以說,或多或少在大學的過程裡,我的確受到了「博雅教育」的薰陶呢?!

  • 美國的博雅教育
比起歐陸派以「實用」性質的學習模式為主,美國多數聞名世界的大學,多採第一年、第二年不分科的「通識學習」,會造成這樣子的原因,作者提出兩個原因,第一是像德國、義大利常有工藝方面的傳統,工匠亟需傳承,深入學習某一項技能就會是重點,所以不太需要去學習其他事物;原因二,歐洲各國在過去少有旅行到他地工作的需要,所以乖乖待在自己家鄉,往往是大部分人的選擇,其實到今日狀況也差不多,當時我到德國念書時,德國同學裡有一半都是住附近的鄉鎮勒!

反觀美國,地大物博,如加州出身長大的人,可能就跑到紐約去闖天下,這類的故事從好萊塢電影都能看見,所以一兩百年前,四處追尋「美國夢」成為美國人顯學時,能夠透過大學一、二年級不分科的興趣探索與學習,就成為很重要的因素,簡單來說,你不確定你未來能做啥,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廣泛學習。

而這些概念,在美國建國時期幾位重要人物的推波助瀾下,更成為美國教育,或是說「博雅教育」的基石。

富蘭克林,這位只讀了一兩年書的人,但大家應該都記得他在雨天去外面放風箏(真的是瘋子),然後意外發現了「電」的故事吧?!他就是典型對任何事都感興趣,特別是對事物背後如何運作的道理;所以當他一步步協助美國建立制度時,他明白自己的成功,出自於「強烈而廣泛的好奇心」,也希望更多的美國年輕人能透過類似的教育引導,發揮他們天賦,因此他創立了賓州大學,他曾說:「教育應該要能協助人們在真實世界找到前進的方向。」

另一位推手,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他也創立了大學,但他還為此說了一句名言:大自然在有錢人家,也在窮人家裡播種了這些天分優異的人,但如果我們沒有刻意尋找、悉心栽培,他們就會得不到發揮的機會而枯萎。」

以上種種,都讓美國大學中的博雅教育,成為多數大學的傳統,在作者的眼裡,他也間接說明,這應該就是讓美國富強的主要原因。

  • 博雅教育式微
這本書是為博雅教育「辯護」,其實原因就出在今日美國人,早已認為博雅教育不重要了。

博雅教育中,有些科目算是必修,像是哲學、藝術、人文等,可是在資本主意盛行之下,大部分人只想趕緊賺到錢,對於這些陶冶人心的事物嗤之以鼻,雖然如果你選擇時下熱門的商業主修(如我...)、資訊主修,也還是有機會接觸到那些「人文科目」,不過在社會風氣、同儕影響之下,選擇這樣子做的人更少,作者就是見到這個現象,才跳出來大聲疾呼。

其實從古希臘時代開始,當時提出的「哲學」一詞,翻成中文應該會是「愛智」,熱愛智慧、熱愛知識,因為你熱愛,所以你會想要去探究,哲學涉略的範圍絕對不僅關乎了解人類本質,也關乎了解自然本身,古希臘人甚至將後者的稱為「自然哲學」,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科學。換句話說,哲學正是促動「科學進步」的主因。

不過同樣的,在這速食時代,這些概念早被遺忘。富蘭克林也提到「寫作」的重要性,他認為寫作的過程,才能確認自己「真的」有學進去,這點真的沒錯,像我看完這本書,跟寫出這篇心得,兩者對於「博雅教育」的看法了解的深入就差好多啦!

二十世紀哲學家羅寺(Bertrand Russell):「科學,是我們的已知;哲學則是我們所未知。」

重拾博雅教育,就像是對於知識燃起的重新熱情吧!我想。

  • 一起重塑博雅教育的價值吧!
這本書的結論:「我們對內在的關照不夠,因此不了解自己的強項與弱點。我們的視野不夠開闊,無論是觀察世界或回溯歷史,所以提不出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問題。而解決上述現象的答案,即使到現在,依舊是每個人都能多接受一點博雅教育。」

這也正是這世界為什麼一直出現誤會、衝突的主因呀!

我前面介紹了美國的博雅教育模式,不是說大家都要去美國念書,而是在說明這樣子「讓學生『廣泛』、『自由』去接觸不同他們可能有興趣科目學習」,我們所期待的,不是他們每個人都成為詩人、藝術家,而是要他們「喜歡上學習」、「願意為了學習而努力」、「學習『學習』這件事」,學生們除了上課之外,一同有著宿舍生活、與同儕討論等等,也是形塑這件事的條件之一。換句話說,「學習過程」對博雅教育推動者來說,遠比「學習結果」來的重要太多啦!

我服務學校的高中部,正努力發展「國際連結」課程,很特別的,我們自己知道,我們並不是要我們每個孩子都會在國際上打滾的人們,而是要他們「愛上學習」呀!有沒有好棒棒!

約翰.羅斯(John Rawls):「一個最公正的社會,就是當你不知道自己投生是富是貧、是否具備天賦才能時,你所願意選擇的那個社會。」作者相信,博雅教育更被重視,更是人類能否更加進步、互助、消弭不平等的主因了!

  • 台灣,可從這本書中得到什麼啟示
作者解釋,無論從哪一個層面看來,21世紀的今日,人類的生活品質、醫療、壽命早已比100年前好太多了,即使把各地戰爭難民或非洲飢民納入來看也是,過去根本沒有國際援助一事(當然,250年前也少有國際資源掠奪),人們的生活的確更好了。

根據作者調查,美國今日的年輕人,雖被上一代批評是草莓族,不過深入研究資料可以發現,美國年輕人的工時變長,但薪資卻沒什麼成長。在此同時,「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或其他的非營利組織,卻在2008年出現顯著性的志工人數成長,對於年輕人來說,雖然爭辯如何讓世界更好已經不普遍了,但是實際參與、關心社會、關心世界的比例其實是上升的。

上述的現象,有沒有很熟悉,沒錯,咱們台灣不也是這樣嗎?!無數酸民在喊著台灣是鬼島、外國比較好時,我想大部分人是真的沒深入去瞭解過他人的辛勞面,這本書正好是個好理由要他們都住嘴。還有戰後嬰兒潮的父母們,請真心地放手讓你們的孩子去闖、去試、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吧!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雖不是在大學教書,但我未來,對於很多人在喊「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一事,已經擁有更清晰的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