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人師] 文化,怎麼教?!

  • 功課差勁的「好」老師

普遍來說,在台灣從小數學好的人,如果考上數學系,部分人會考慮成為一位數學老師,也可以說,在台灣大專教育培訓出來的數學老師,泰半「數學真的很好」,然而,這群數學老師,卻很有可能因為過去在數學科上,從沒遇過「學習困難」,因此不具備有「看見學生的求助眼神」的能力,因為所有內容對他們都太容易了。

宜蘭慈心的華德福中學,當中一位數學系畢業、優秀的「社會科」老師,讓他成為這一科王牌的原因,正是因為他求學時期,社會科一直以來都「很差勁」,所以他得花加倍的時間來備課,果真在授課後,他與「學生」們並肩把一個個的障礙給搬開了。

或許我們可以說,這位認真的社會科老師,其實過去是有可能「愛上」社會科的,但可能沒遇到像他這樣的老師,而學習意願與成就,就在那斤斤計較的分數上給磨掉了... 中學沒一科像樣的我,也正以他為目標前進中。
  • 新挑戰.主題週
接下學校社會科老師後,第一個挑戰為「七年級下學期的公民」,因為我們學校的七年級,用的是華德福教育的架構,每天上午八點到十點皆為「主題課程」,一學期中會有一個禮拜的主題就是「公民」,換句話說,我得在這10個小時內教完一冊公民,同時還包含測驗唷!挑戰還真不小呀!

學校有貼心安排了每週一堂「社會練習課」,不過這堂課,卻是要跟地理、歷史老師一起分著上,所以我們的方法,就是一學期設定兩個議題,三科老師分別從三個面向帶入,這也是為我們未來即將開始的社會科老師統包鋪路。

(下學年課表出來了...我將要同時教授九年級的地理、歷史、公民,雖然現在有點頭大,畢竟第一步我還是得把內容通通內熟,再去想如何設計主題等等,不過這的確給了我好機會來試試看打破學科藩籬。拼了啦!)

在確認接下社會科教師後,我大概只有兩個禮拜的整理「七下公民」的時間。
  • 潑水!孩子們一起愛上公民課吧!
所有當過老師的人都知道,如果能想個「好梗」,來引起學生動機,這樣課程的順暢度、效果都會提升;恰好四月中的課程遇到了「潑水節」,打著剛從泰國玩回來的熱度,我請孩子們分組去查不同東南亞國家潑水節由來(真的有很多種版本,泰國、西雙版納、傣族、柬埔寨、緬甸還有兩種勒!),然後在下堂課,他們就得把這些故事給「演出來」!


不僅如此呀!我在網路上查好了「潑水節快樂!」的泰文,還自行設計了一套「泰國拳(類似海帶拳)」,把對長輩祝福的玉蘭花樹枝潑水儀式轉化,成為了一個有點刺激又不會太刺激的遊戲,玩拳的贏家將可以潑水,但要說「潑水節快樂(泰文)」!被潑的人,等於他/她收到了福氣,當然就要回說「謝謝(泰文)」囉!
果然,這一堂課成功地把孩子們愛上了公民課(哈!自己說!)。

  • 南太平洋文化~ 貫穿課程
七下的社會科,當中以「文化」主題最為重要,「學測」也常出現呀... 除此之外的重點,還包括像是社會團體、社會化、社會福利等概念,雖然我一想到這些東西還要「教」,然後學生還得去「考試」,就覺得作嘔,但在我對教材還沒完全摸熟之下,大架構我決定還是按照課本,但內容卻由我自己發揮。
我將中學六冊課本,完全沒提到的南太平洋文化,成為貫穿這段課程的主軸,咱們友邦「諾魯」的故事一個個被帶入了,當地的人文、食物、價值觀,無一衝擊了孩子們的既有想法,在課程後段與南島語族扣上後,原住民孩子也表現出興趣,陽光、沙灘、浪漫的民族性,這個主題還真挺適合在「台東」教的。

除了南島文化外,在講述福利政策時,我也把北歐、德國的正面例子帶入,同時也把秘魯首都利馬,政府築的那道隔離開貧與富的牆,以及美國白人黑人文化藩籬的例子一併舉出,讓他們去思考「共好才是好」的福利政策推行目標。

  • 出題誤踩原民議題
交棒給我的年輕有為公民老師,她自行在上學期率先嘗試讓考題全部都是「問答題」與「申論題」後,效果還不錯,我也延續這個方式,兩位來自台南名校的志工老師,他們看了學生寫的考卷後,驚嘆著他們的水平,直誇說這種題目在外頭的學校,真的是只有高中生才可能完成的。

不過畢竟我是新老師,在出題過程中,還是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其他社會科老師也很客氣地給了我建議。

當中讓我最震撼的,便是踩到「原住民議題」的線。

我們社會科的領招老師,是一位很受歡迎的布農族老師,他的親切與歌唱功力,總是成為教室內拉近他與學生距離的最佳法寶,雖然在教法上與我不太一樣,但到目前為止,他還是給我最大的尊重,唯一的插曲,就屬這次的公民考試題目。

在講到社會福利時,我把幾年前自己待在部落一年的心得和孩子們做了分享,也探討了原住民目前落入社會弱勢的主因,正是過去歷史中,漢人搶奪了他們的土地與資源,當然還有生活型態、價值觀的不同,在這樣子的時空背景之下,為了達成「共好才是好」的目標,提供原住民補助或其他福利政策就成為必要。在考題中,我讓孩子們嘗試去寫寫「原住民獲得的福利有哪些」,但領招老師讀了讀後,他認為這題具有濃濃的「漢人思維」,希望我能換掉題目,幾經思考後,我把這個題目抽掉,後來事實發現,幸好我有這樣做。
  • 學生若無法理解時,誤解就這樣發生了
主流文化在與「非主流」文化互動時,無論主流文化代表者再怎麼設身處地想,對「非主流」文化還是很難有百分之百的了解,或許這是種「原罪」,然而這次出題的例子,讓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上,自顧自地一直講一直講,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理解力」問題。

在講到德國的福利政策時,我簡單舉出幾項德國政府對於殘障人士的做法,接著我舉出自己當時在德國搭公車時,遇到公車司機不願意等遲到幾秒鐘的小兒麻痺乘客,逕行開走的往事,這件事引起學生的群情激憤,我緩緩地把德國朋友說的「政治正確」想法與孩子們分享,也就是「當別人盡力讓殘障者生活與一般人無異時,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殘障者仍要遵守規定。」我再舉出個反例問學生,如果當遲到的人是正常人時,他們還會覺得要等他/她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此時我就再往上堆疊出「特殊待遇正是種『歧視』」的看法。

我把德國司機的例子放進考卷裡,問他們贊不贊成這位司機的做法,大部分人是認同的,可是沒想到有一半的學生,卻寫出「殘障人士拿了福利,他們就得遵守規定」的字句,我推敲著他們寫這句話的背後想法,開始擔心起,他們會不會因此認為,台灣給殘障人士的協助已經夠多了呢?!這並非我的本意,但可能在他們年輕尚輕之下,對於我舉出例子,只瞭解到表層的意義而已。

從德國司機的例子來看,碰觸這敏感的原住民議題,會不會讓這群還算是孩子的學生們,反而從中得到自己(原住民)差別人(漢人)更多的想法呢?!又或是漢人學生對原住民同學們所獲得的獎學金等感到不悅呢?!

哇!當老師還真不簡單呀!但我很幸運有這群可愛的孩子,與優秀的同事,陪著我一起做好準備。

  • 學校,真的不該有分科的
而在準備這些科目時,深刻可以感受到,明明在準備公民課程,卻又會牽涉到歷史、地理,甚至國文與自然科,但是在體制內教育裡,每一科老師被迫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自己」負責的內容教完,而各科中間的聯結,就得靠學生自己在腦中做連結了... 相當然爾,這種效果一定不好。



下學期,我將一次帶九年級的地理、歷史、公民,恰好這三科主題都與「世界」有關,我想自己來設定主題,把課本內容通通打散,還甚至拿「環遊世界」需要做好的準備,如找機票、查資訊,來將課程穿針引線,讓這些知識得以運用上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