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人師] 我要成為「學.思.達」老師

下了這標題,寫下這豪語,心情真的是七上八下的,但既然寫下了,只能義無反顧地去做了!

  • 學思達,讓台灣的教育有救了
我想,放眼全台灣,唯一「著眼於」改變台灣教育現況的教育方式,應該就是這套「學思達」了吧!

顧名思義,「學思達」著重的莫過於強化學生的「自學」、「思考」與「表達」能力,這由台北市中山女高的國文老師 - 張輝誠老師,經歷了近20年的實驗與嘗試,在三年前率先全年開放教室讓大家參觀後,一下子成為華人區炙手可熱的教育思想。

這個教育方式的「迷人」之處,在於「全班」皆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以及「學習的效果」,換句話說,真正實施「學思達」教育的班級,在面臨大考時,其實不太有問題的,雖然人本、華德福等校的概念,仍算是有些類似,但是而在台灣大多數學生,都是來自公立學校的情況下,要救台灣教育,目前就我看來,只能靠學思達了...

(不過就張老師的分享,新馬的改變,目前遠勝於我們,以新加坡為例,每年刺激的淘汰、年終獎金競爭機制,從被fire到領3.5個月年終都有,這自然就讓良幣驅逐劣幣了呀...)
  • 難!難!難上加難的學思達
透過教師精編的講義,引導學生從自學、分組討論、發表,及繁雜、精密的開放式問答設計,一步步勾上學生的學習胃口後,在透過教師千錘百鍊的主持功伕,以及最基本的良好課堂經營,學生學習狀況改善、上台台風穩健、自信心大增將也只是「剛好」而已。

而這中間,翻轉的關鍵,就在「教師」。

這兩天聽了張老師實際上如沐春風的分享與教學後(看書真的只有皮毛...上課隨時都時時都在起雞皮疙瘩),不禁為他身為一個學富五車、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卻連續幾年仍備課到半夜的恐怖工作量感到震驚,仔細思考,先廣泛閱讀課外資料,再按課本脈絡,設計出一道道「深、中、淺」不等的問題,同時訓練學生「閱讀」與「表達」能力,這個的確是需要花費極大的努力與付出。

對於課外知識的興趣缺缺與貧乏,還有努力程度不足,就變成要成為「學思達」教師們最大的障礙。哎呀... 我不擔心都難呀!

  • 學思達的秘密
張老師分享,這套教學法,是從他小時候在雲林鄉下,每年元宵去猜燈謎的過程中體會出來的,那猜出燈謎的喜悅感,也是他嘗試在課堂中營造的,而換到教育現場,燈謎自然就變成一道道精心設計的題目。

而要能回答這些問題,「大量閱讀」是必要的。張老師提到,今日的課本都薄薄一本,但是教師手冊卻是超級厚,傳統講述型的老師,早已被教師手冊養壞胃口,往往只搬出千年不變的內容複誦,但經訓練過的人類閱讀速度,是說話的三倍,如果在教材設計後,能提供學生大量的閱讀資料,並用問題來引導,學生就可在這過程中,不斷地累積他們的閱讀能力,就張老師說,現在中山女高的學生,甚至能在一堂課,全班讀完一萬字的文章並進行討論,這樣子的能力,上考場還有在怕的嗎?!

而「學思達」教育法,還需要老師去精進說話、感知的能力,去用心接納、感受每一位的學生狀況,並依其情況進行調整,像是在他們不會做筆記時,或是上台發表的儀態等等,都應該適時地編入教學中,過去老師們常常會忘記,其實學生是需要教的;與學生成為好友,聆聽學生的需要,這一個概念,正與華德福不謀而合。種種因素加起來,都讓「學思達」能夠如此成功。

  • 我的下一步
今年四月,突然展開的教學之旅,我跌跌撞撞、矇懞懂懂,心中只不斷地告訴自己,決不讓自己成為過去自己討厭的老師,沒想到在上了學思達後,當中許多教法與內容,我的做法與其竟有些雷同,是否,成為學思達老師就在咫尺之遙了呢?!

可惜並沒有...

這一學期,我要教國三的歷史、地理、公民,還有高一地理、高一公民、高二公民,甚至還有高中部的國際課程(經濟),其實光用傳統鳥鳥的備課方式,就已經壓得我喘不過去。

可是,孩子的未來不能等呀!且讓我一小步一小步地嘗試,至少每科每週一次「學思達」教學法,讓孩子臉上的笑容,一點一滴地回來,希望能全面開放自己教室來觀課,更期待親朋好友們,能把我的教室當做台東景點的那天快點到來。
我要成為「學.思.達」老師!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人師] 《飲食男女》之「中國地理」我最行

在古巴與日本旅行結束回國後,不到12小時我就回到了台東,除了搬家之外,便是著手準備緊接而來的8天暑輔課程。「幸運」接下九年級社會科教師的我,得利用20堂課,為他們複習過去所學的內容,畢竟只有20堂課,我挑了國二的「中國地理」為題來教學,最後再搭上清朝末年的歷史篇章,原因為何,請看我繼續說下去。(除了國三的課之外,我還有一天共八堂課,要帶著國一、國二學生校外教學,這也讓我更加忙到人仰馬翻)。

  • 天翻地覆大改變的社會科課本
其實在得知要教國三這屆時,最讓我憂慮的,就是除了要為學生教新的課程,還得複習「前兩年」的內容。

在阿扁執政後,台灣史&地理的篇章變成「一整年」的課程,本來中國史&地理的部分,則是縮成不到一年,當年我的中國地理課本,每個省份自成一章

,可是現在僅把中國分成「南部」、「北部」與「西部」三章,所以重點與教學方式自然大不同,更不用說備課上真的非常吃力。

更恐怖的,其實是國一的台灣史與台灣地理,我幾乎算是重學呀!不過這就是人生吧!跟學生一起學習,也許還有不同的火花囉!
  • 上桌!中國十二大菜系
山東菜、四川菜、廣東菜、淮揚(江蘇)菜,被稱作「中國四大菜系」,後人又把福建菜、浙江菜、湖南菜、安徽菜加入,稱為「中國八大菜系」。
我認為,能夠形成這些菜餚,勢必跟這些省份的人文、地理、氣候有直接相關,如果從這些菜色切入,應該比較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不過,這八大菜色,很明顯是集中在華中與華南,其他地區因被中國稱做「邊疆」或「蠻荒」區域,其菜色自然不被承認,為了讓學生能更學到中國地理全貌(更好教 XD),我將雲南菜、新疆菜、甘肅菜、東北菜加入,湊成了我自創的「中國十二大菜系」。

將學生分組後,他們得先配合網路,找到這些菜色的特色,還有當中的小故事,最重要的,他們得將課本上的內容瀏覽,找出能「成就」菜的特色的原因,這也是學習最重要的部分。

  • 經典片《飲食男女》
《飲食男女》這部片,是李安在1994年,繼推手、囍宴後的另一力作,該片還被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這部片即使已經過了22年,當中刻畫中華家庭傳統、當時的時代變遷,以及華麗的中華料理烹飪方式,都讓世人津津熱道,而為了埋下「台灣菜」的梗(複習台灣史與台灣地理),也同時讓他們看看中華料理的博大精深,我安排了這部片給學生欣賞。(當老師,心機真的要很重!)
欣賞完這部劇情高潮迭起的好看電影,學生興奮地討論這部片的內容,但他們的挑戰這才要來;我請學生,將其各自負責的「菜系」,挑選出一道菜,獻給電影內的角色,並要寫出原因,等於讓他們將菜系的了解,再次作出延伸;果然這群孩子的作業,真讓我感到無比驚嘆!

一位負責川菜的女孩,想把「水煮牛肉」這道菜,獻給劇中的錦榮(張艾嘉飾),原因是她在劇中看起來很清純,就如同這道菜的名字一樣;然而實際品嚐這道菜後,人們會被當中加入的三種辣椒給嗆住,就跟電影最後,錦榮出人意表的行為讓人辣到說不出話來!

另一位負責閩菜的女孩,則想把「龍身鳳尾蝦」送給朱家倩(吳倩蓮飾),她在劇中角色一開始很強勢,後面則變柔軟,學生認為這道閩菜兼具了男性與女性特質,就像朱家倩般,希望她吃了這道菜後,能繼續同時保有這兩種特色。

還有一位負責新疆菜的男孩,他想把「孜然羊排」獻給朱家珍(楊貴媚飾),朱家珍在母逝後,身為大姊的她肩負起母親的責任,照顧底下的兩個妹妹,因而忽略了自己,學生認為她就像羊排一樣犧牲了自己,將孜然(責任)塗在自己身上,當饕客享用這道菜時,其實大多只吃到了孜然的味道,而忽略了羊肉本身的美味,他希望用這道菜來提醒她,要為自己而活。

還有許多精采的學生作品,未來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不過,我真的很佩服這群孩子敏銳的觀察力,還有他們的用心程度呀!

  • 清末歷史也來湊一腳
清朝末年,清朝有四位大臣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分別是湖南人曾國藩(另一位湖南大臣為左宗棠)、安徽人李鴻章(淮揚地區)、廣東人康有為與梁啟超,在學完中國菜後,我也要他們用這些地區的特色,推測這些人們的人格特質,並透過一段段的軼事,嘗試拼湊出這些人與當時的時空背景。
為了讓學生將「菜系」的學習更加清晰,我也舉出了美國中餐館的「左宗棠雞」與「李鴻章雜碎」兩道料理,讓他們對於這些人在歷史上後人的定位,能夠有更清晰、更具象的了解。
然而歷史畢竟是我國中最害怕的科目,接下來還得加倍努力備課呀!

  • 上菜囉!
在暑輔課程的最後,我考量食材取得性、地區特色等,從學生繳交的作業中,我挑了川菜的「水煮牛肉」、浙菜的「龍井蝦仁」、東北的「涼拌菜」、新疆的「孜然羊排」,在考量到學生的飲食習慣,我將牛、羊肉都改成豬肉,龍井的取得及經費預算有些困難,就用我自己的白毫烏龍來代替。
看到學生將這20堂課所學,一道道料理端上桌時,那種喜悅真的是無與倫比的呀!

真心期待,能繼續和這些小子們一同學習、體驗與成長呀!新學期!I’m (sort of) ready!

龍井蝦仁(白毫烏龍)

東北涼菜

孜然羊排(排骨)

水煮牛肉(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