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過「追風箏的孩子」一書的人,應該對於烽火連天的阿富汗的舊面貌,有些不一樣的想像與了解。而透過作者卡勒德.胡賽尼的筆,全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讀者,終於得以從恐怖的電視新聞之外,一窺這文明古國的傷痛與感人故事。
- 揪心的魔力
這本小說的最後,台灣版譯者李靜宜寫了個譯後記,她解釋了胡賽尼的書怎樣改變他的一生,也提到作者高超的小說寫作能力,總能讓讀者在這主場景在中東的故事,或多或少從角色中找到與自己生活連結的關係,雖然這類寫法被人批評有些庸俗,但我得老實說,我與譯者一樣,每次讀了胡賽尼的書,都會好有感觸,你看,閱後,心中的澎湃也推著我得寫出這篇心得分享來。
故事內容就不爆雷了,只想跟大家分享,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多次得停下來,去倒杯水,或是無意識地瀏覽網路一下,特別是讀到後半段得時候,因為作者正將他鋪下的天羅地網正準備一一拉起,而我的心在這些拉扯之下,急需時間與空間透氣一下。這就是這本小說驚人揪心的魔力。
- 時間,就像魅力。你擁有的永遠不如你想像的多
這本書中可以清楚看到,作者用場景鋪陳加深讀者對於主角心情的了解的功力,已經遠遠超越過去的作品,有時雖然太過暴露,攤在目光前的比喻手法有些待加強,但也讓我期待著他下一部更加精進的作品,畢竟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對我來說遠比高超的寫作技巧來得重要呀!
作者因為是阿富汗裔的美國人,所以他過去故事的舞台,大多在阿富汗與美國間打轉,這次他再加入了法國與希臘的場景,嗯,掌握度來說,這兩個場景與故事主軸的關係稍嫌弱,但如果單獨這兩章來看,故事的劇場性、完整性仍是好足夠,實在好期待自己有朝一日也有類似他的功力呀!
- 寫作,威力遠大於最先進的武器!
而這個知識爆炸時代,科技的普及性讓各產業競爭白熱化,能在商業競爭中出頭的人,不外乎就是其設計或「講故事的能力」,不消說美國人在後者特別佔上風,像最近因為電影上映又再引起炫風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就是好例子。
除了商業上的獲益外,「文化」的滲透性更是如此,舉例來說,從我有記憶以來,阿富汗一直是個被戰爭蹂躪的國家,可是透過美國小說的平台,胡賽尼讓我這居住在遠東的人,對於中國、對於阿富汗起了共鳴,他讓我知道,有些人性、感情、關係,在普天下都是共通的,而這種看不見的力量,其實比再多的實質武器還要厲害,不是嗎?!
陳文茜曾說過,她遺憾自己無法以英文寫作,少了將自己的想法第一首與世界溝通的機會,而台灣過去最著名以英文寫作,且在西方世界獲得重視的作家「林語堂」,已經過世四十年了...是否有朝一日,台灣能再有這樣風靡全球的作者與小說出現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