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聽過卡內基嗎?!或是看過一本叫做《秘密》的書嗎?!這些人、理論或書,其實都很明顯地是衍生自阿德勒的思想。前幾週在書店看到了《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 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一書後,一口氣就把它看完了,隔天,我又跑回去買了起來,但恰好遇到一個同事遇到些不如意的事,那本書現在已經開始它的感動之旅了。
而其實同樣在講述阿德勒的書《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這本才是最近真正在台灣賣翻的阿德勒書籍,與《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 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一書相同,兩本書都是由「日本人」著的,有讀過日本小說的人,應該很快也能迅速對這兩本書上手;而如果平常比較少看書的人,非常建議從《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開始看,這本書大概一個多小時就可以看完,每句阿德勒箴言旁,作者還用個簡單的例子,加上「黃線」標註重點,所以很輕鬆就能得到它(Get it)了;然而,如果是想再更深入一點,《被討厭的勇氣》中稍嫌枯燥卻深入的哲學家與青年對話錄,則是首選。
台灣也有直接翻譯阿德勒的書籍,有興趣的人更可以直接去找來看。
- 阿德勒理論最讓我佩服之處
阿德勒說,人可以選擇不生氣,我們馬上會回他,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了。但是,阿德勒說,如果你在生一個人的氣的時候,你選擇大聲罵他/她,但是如果你有一把刀,你會拿刀捅下去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而小時候,媽媽在罵我們的時候,如果此時有人打電話來,她會立即轉換口氣,在輕聲輕語講完電話後,再回到瘋狂的罵人模式,以上兩個例子,都代表著「生氣」是自己選擇的,並不是別人。
佛洛伊德提過,當一個人童年不如意,可能會造成他/她人格上的扭曲,這一點阿德勒完全不認同,他認為,這些人的扭曲作為,其實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有目的」地想讓身邊的人為他們感到虧欠、感到難過,或他們僅僅只是為了得到注目。換句話說,那些做扭曲事情的人,完全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做好,但是在那個當下,他們選擇做不好的,這都是為了某個「特殊的目的」。
再更深一層,他認為每個人都要接納自己,而非肯定自己。當我們達不到一個目標時,我們先自問是否已經盡力,如果是,那我們就要「接納」這個自己,而不是一直告訴自己「只差一點點了」,如果「誰誰誰怎樣就好了」,因為那種情況,代表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極限,還有,你把對「別人的期待」放在自己的身上了。哈!我邊寫邊覺得很言之無物,但重點就是,每個人生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認識並接納自己」,阿德勒強調,我們「不可以」對任何人「有所期待」,因為他是他,我是我,當你認為你做了哪些事,別人一定得按照自己期望回報你時,那你的人生將會是操控在別人手裡。
說了那麼多,還是大家直接去看看關於阿德勒的書吧!以下列出《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我覺得非常神奇、鼓舞人心、發人省思的句子。
- 《被討厭的勇氣》語錄
人啊,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我是對的」,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
承認錯誤、表達歉意的言詞,還有脫離權力鬥爭,這些都不是「挫敗」。
無法把其他人當成「夥伴」,只覺得是「敵人」?!
那是因為失去勇氣的你在逃避「人生的任務」。
-> 行動面的目標有「獨立」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兩項。而支援這些行動的心理面目標則是「我是有能力的」,以及「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這樣的認知。
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
當一個人覺得我(自己)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不是從別人那裡獲得「好的」評價,而是自己主觀認知「我對別人有貢獻」。
針對共同社會意識之建立,應該由你開始,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
只要你和任何一個人建立了縱向關係,不知不覺間,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採用「縱向」的方式。
不是肯定自我,是接納自我。
「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
甘於平凡的勇氣。
為什麼需要變得「特別」?是因為無法接受「平凡的自己」吧?!正因為這樣,一旦在想變得「特別好」的過程中遇上了挫折,就會跳入極端的「特別差」。
平凡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不要用直線去衡量自己已經到了哪裡,而是要看看每一個剎那是如何度過的。(活在當下)
必須有人開始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沒關係。應該由你開始,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