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學習歷史」這件事

反課綱一事,沒去追最新的發展為何,反而在閱讀的路上,讓我對於「學習歷史」這件事有了好多全新的想法。

首先呂世浩教授所著的第二本書《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是的,理所當然我又一口氣把它看完了,衷心地感謝呂教授,除了讓我重新認識歷史之外,開始對於中華文化虛心去瞭解與認識,真心的覺得,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真的不是蓋的!
先直接跳到書本的結論,呂教授提到了「絕對的真實」與「相對的真實」的差別。從反課綱一事看來,無論正反兩方,都是在爭那個「絕對的真實」,然而,歷史一向是由勝者寫下的,他認為,「絕對的歷史」本就是屬於神的領域,非人力所能及,「相對的歷史」卻是有可能達到的。

史學家透過對史料不斷進行研究與比較,逐步接近真實,這是歷史學的本色,我們很難達到「真實的歷史」,但透過這嚴謹過程,以及讀者及視聽大眾不斷反思,卻能得到「真實的歷史」。

- - -
最近也看了另一本,不太像歷史書的書,它是韓良露的散文集《文化小露台》。韓良露在今年三月因子宮內膜癌在一個月內就過世了,之前嚴長壽在與學校同仁對話時,曾用她殞落的生命來鼓勵我們珍惜一切、用心生活,那天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也就把它借回家。果然,這位媒體人兼旅行家兼美食家兼作家兼.....,她的文筆是沒有龍應台那麼銳利,但見多識廣的文彩還是藏不住的,以下列出她對「學習歷史」的說法:

我們的教育一直教條化處理在中國歷史時空中活過、思索過、述寫過的哲人,當西方從古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到近代的羅素、維根斯坦,都還展現著活生生的愛智者(哲學家)的創作能量時,為什麼中國從古代的孔子、孟子到近代的康有為、梁啟超卻現在僵化的政治框架中...深深覺得中國的歷史對不起許多有優秀品質的愛智者,我們自己的文化鏡面若還混濁不堪,如何照見清明的智者形象,我們常見當代知識青年向西方尋找思想的典範人物,那是因為我們缺乏眼力去看見自己的典範。

以上文字出自於她看完《大同:康有為在瑞典》的感想。康有為因為支持君主立憲,並未支持國民黨政府,被台灣史書包裝成為一個「守舊」、「迂腐」的人物,然而,看看中國在脫離帝制、民國成立之後的幾十年亂世,相較起日本的明治天皇、二戰後未被扳倒的天皇,是否君主立憲,反而是比較符合我們的呢?!

她又提到:「中國人一向習於把政治的利益和思想的價值看成等號」,對呀!民進黨政府是這樣,國民黨政府為何不是呢?!

學習歷史的過程是有趣的,我很遺憾中學時期「學習歷史」的口味被歷史老師給打壞了,但卻慶幸隨著時間過去,我還能從好幾本書中找回那「學習歷史」的真諦與趣味,實則極其幸運呀!

- - -
文章最後,再回到《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一書,從秦國八百年從平民(甚至奴隸)一步步爬到巔峰之際,「自強」一直是國家興盛的道理,我想起台灣這幾年的發展,執政的國民兩黨,通通都是在想用「靠著投資某些國家」、「制定一些法案」希望維持台灣的經濟發展,從秦國發展的論點來看,這無疑是緣木求魚,台灣經濟要好轉,除了認清政府多年扶植、給予一堆不合理好處的電子業已經窮途末路外,更需要積極去「從最基本」的產業打底去做,才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下走出一條路。

學習歷史,是為了從古人身上得到「智慧」,並讓自己在面對困難時,有個參考的依據與方向,請各位一同再給歷史一個機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