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搭上德國血洗巴西足球的this moment,我也來談談這個我敬佩不已的國家。然而,極少歐洲人喜愛的德國人,就是因為這樣守規則但不留情面的模樣,才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
很多愛開車的人(我也是),總夢想有天可以在德國「無速限」的公路上狂奔;對於我們這些外國人來說,能在那幾段無速限的公路開車,代表一種「解放」,也有些數據顯示,在這段公路發生事故的車輛,竟以外國人士的比例居多;這是為什麼?!
在講「無速限」的概念前,先來回顧一下台灣的塑化劑風暴;因為法律並無規定不可把這些化學物質加入食物,後來這些廠商,竟然信誓旦旦地繼續強辯,說包含歐盟的食品標準也並未把塑化劑列入不可添加物中,所以對臺灣部分廠商來說,只要沒寫進不能加的食物,即使這是對人類不好的,我也可以加。兩國對於法律,有著極大的觀念上差異。德國普遍來說,法律是制定給大家遵守的,但法律並不可能面面俱到,勢必得仰賴全民齊高的公民意識,才可能彌補法律不足之處,讓自己國家真正成為一個「進步」的社會。
回到德國的高速公路議題,對在地人來說,無速限代表這段路較安全,不需要特別提醒大家「別開快車」,所以速限就拿掉了;如果駕駛人趕時間、想開快車,那將是駕駛人的選擇;但我這臺灣人,一到那公路上,在同行朋友的鼓吹之下,也一路飆到快時速200公里,事後才發現自己正在玩命!
在德國時,我們幾個來自臺灣的交換學生,在晚上大夥兒偶爾會去和德國人一起打排球。在臺灣的時候,這類的友誼賽只要場上有女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男生不准對女生殺球,一旦不小心失手,勢必會遭到大家的責難。然而這樣的默契,在德國並不存在。只見德國男生為了求勝,球仍硬生生地往女生殺下去,得分之後,他還不忘開心地吼了一聲,並與自己隊友們擊掌,當下我們幾個臺灣人是真的傻眼了。
究竟德國人是不懂得尊重女性,還是這中間又有什麼觀念上的差別呢?!德國總理梅克爾,強勢的女性作風在過去幾年,簡直就是歐洲最有權勢的人;這項男女平權的成就,在歐洲這塊女性運動興起之處,看來不是太意外。德國女性的悍極為有名,這可從她們從小在教育上、在競爭上,都被教導男女是平等的有關,更別提在職場上,德國也有相當完善對孕婦有利的法案,這些種種除了是保障女性權益的實例,更是社會進步的象徵。政府做了大多他們能做的,就剩大家心中是否真正把「男女平等」落實而已。再回到排球場上的例子,當我們覺得他們欺負女生時,代表我們認為男性就是比女性某些層面好,球場上這樣,就業環境難道不是也是如此?!
我的學校是個山谷,學校建築都位於山谷,住宿地點大多位於山坡上,每天我都得搭車下山上課。好在德國小鎮的公車非常準時,如果提早到,司機還會在站牌等,眼睛緊盯著他座位旁的時鐘,一旦跳到表定時間,馬上就開走了。那一天下午我已經坐在車上,我們正在一個小山坡旁等車,只見一個小兒麻痹的學生急急忙忙地從山坡上下來,我還擔心他會跌倒,就在他離車門大約五步之遠,開車的時間到了,司機連想都沒想,直接關上門開走了。當時我除了憤怒實在也不能做什麼,當晚在和德國朋友聊天時,我想獲得一些共鳴,沒想到他們卻認為這司機一點錯都沒有。
多了幾次這樣子的「離奇」體驗後,我開始去以德國人的思考模式思考這問題。德國是屬於社會福利國家,因此對於殘障人士的設施做的相當徹底,像多年前德國公車就可以傾一邊,讓不容易跨大步上車的旅客更方便;近乎人性化的公路與鐵路系統,讓各年紀、各式各樣人們的生活都十分方便。既然政府都已經幫這些先天需要幫助的人做了那麼多,「一視同仁」成為德國人的價值觀。上述公車的例子,如果當時是一個四肢健全的人,我勢必不會替他抱不平。這個「抱不平」的時間點,「歧視」就產生了;我因為那人是殘障人士,所以潛意識認為自己比他好的我,自然產生了那種應該要給他「多點方便」的概念;然而早已嘗試弭平大多處不方便的德國政府,讓殘障人士大部份的生活與一般四肢健全的德國人無異,換言之,「守時」也將是健全人與殘障人士都得遵守的。深入了解這點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何謂「真平等」,何謂「無歧視」。
從第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人被世界各地的人當作兇手,被各國電影當作大反派的納粹,早已讓所有視聽大眾忘記,並非所有德國人都是納粹。也少聽到德國人對此表達不滿,他們不是沒感覺,而是他們仍在深刻檢討自己當中。不似日本首相持續大剌剌地拜訪靖國神社,惹毛了多個亞洲國家。換到歐洲,同樣經歷失去親人痛苦的德國人,近年才終於敢開始靜靜地討論,是否能光明正大地緬懷逝去的父叔兄長呢?!
幾年前曾到中國的哈爾濱,旅行途中拜訪了七三一部隊遺址,這個日本人的恐怖人體實驗室,當時許多的中國人都在這被當做白老鼠來做實驗,而待聯軍打敗日本之際,日本軍將整個實驗園區全部炸毀;有塊當時被炸掉的斷垣殘壁,幾十年後還是被條鋼筋吊著,今日已變成博物館的景點之一,由此可見日本人的建築水準之高,最重要的,是可看出日本人對於二次世界大戰想粉飾太平的態度。
之前唸書時有位語言交換的德國朋友,我們常常會針對不同意題做討論,一次聊天過程中,我提到了「德國做這些事,是在對二次世界大戰的所為來『補償』嗎?!」他聽到這句話,驚訝到差點從椅子跳起來,看著我疑惑的臉他提出解釋:德國人認為「人命」是絕對無法補償的,歷史自然也無法重寫,這意思是德國人必須「完全承擔」自己祖先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愧對世界,與世界對當代德國人的不諒解與厭惡;這位朋友甚至提到他求學過程中,學校都會把這樣子的歷史包袱透過教育,放在所有學生的肩膀之上,由他們繼續承擔下去。
「歐盟」的誕生其實也是跟這有關。歐盟中最主要的兩國便是德國與法國,以德國人來說,他們深信自己無法改變已經發生過的戰爭,但起碼他們可以努力嘗試「避免」下一次戰爭的發生;從歷史上德法因煤礦、鐵礦的紛爭,間接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成因之一,因此「經濟」上的統合, 成為德國判斷消弭戰爭的方式;然而有些文章卻指出,在新自由經濟主義之下,希臘、西班牙等國的學者批判德國的資本主義,歐盟成為他們經濟殖民這些國家的防護罩。無論如何,我仍佩服德國人努力矯正過去錯誤與推動世界和平的勇氣與努力。
臺灣的路名多為地名、政治人物姓名,相對之下,音樂家、天文學家、哲學家之鄉的德國,處處都可以看見這樣子的路名,小鎮裡的雕像,也幾乎都是「非政治人物」的名人,老祖宗們留下的知識,正影響著全人類,德國人則用路名永遠地緬懷著他們。
不似法國、英國,有了拿破侖或伊麗莎白女皇,在各地征戰過程中還不忘帶了好多「紀念品」回國,造就了大英博物館與羅浮宮的盛況;德國老老實實地用自己的方式,竟能讓古蹟們被擁有國「雙手獻上」。有看過電影或小說<<測量世界(Die Vermessem der welt)>>,一定特別對於超帶種的洪堡印象深刻,探險與界定進而保存,謹慎的德國人可說是得心應手,也因此德國的考古、文物學家們,深入亞非各國,「免費」幫這些國家挖掘並保存文物,交換條件之一就是要把「展品」借回國內,不過這一借就是幾十年呀!然而對被幫助的國家畢竟仍算是好事;而德國政府花了大把銀子的結果,除了讓自家人在家就看到這些驚人的文物外,更把自己對於世界文化的影響力推了出去。
德國總理最近拜訪中國,膽大的她在清華大學談人權,雖然內容不至於是直接捋中國的虎鬚,但德國人仍大膽地在測試這隻睡醒的獅子的底線。過去,世界因為德國人戰亂不斷,未來,德國人會再次用「文明」的方式,讓世界看到日耳曼的能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