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閱讀] 暗星薩伐旅 - 縱越非洲大陸的冒險筆記

 
這本書,我在幾年前書展買回家後,幾度嘗試翻開閱讀;但就永遠停在一開始那幾頁;問題不是出在作者身上,而是我的心尚未定下來;雖是擁有豐富知識與經驗的作者,描述的景點、人物、故事,各個都需要費心去了解與體會;終於等到我來到諾魯,花了快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把它好好看完了。看完最大的感觸就是,「旅遊文學」類叢書也的的確確算是「文學」的一環,而索魯即是近代且在世的翹楚,我也期許自己能向他好好看齊。哈~ 有夢最美呀!
 
  • 給旅行者的最大鼓勵
 作家不虧是作家,索魯寫出了好幾句膾炙人口的經典文案,每句話都讓熱愛旅行的我更加熱血沸騰,好期待背個背包就出發啦!
 
像是書中第一句話,索魯就寫了「從非洲傳出來的消息全都是壞消息。正因為如此,我才想去那兒,...;我只想重溫身在非洲的愉悅。我想感受那個地方的廣大,大到足以裝下許多尚未訴說的故事,大到足以容納一些希望、一些喜感,以及一些甜蜜」,簡單描述出這本非洲紀行的正當性與原創性,令我想要拍手叫好。
 
他針對旅行上遇到的挑戰,是這樣描述著:「我並不惶恐。旅者的自負就是他將埋頭走進未知。最好的旅行是黑暗中的一躍。如果是個熟悉又友善的目的地,有什麼好去的?」
 
這邊要做說明一下,索魯的每趟旅行都是獨一無二的。這趟縱越非洲之旅,起因於他想再次回到年輕時曾擔任志工老師的馬拉威,於是從埃及經過東非各國(包含馬拉威)到南非,完全不搭飛機之旅就這樣展開了。此舉和我的偶像「澤木耕太郎」的<<深夜特急>>很像,不過索魯當時旅行的年紀已經超過六十,其身體上的負荷以及經驗上的累積,都讓這趟旅程有了完全不同一番的風味。
 
然而,索魯對於背包旅行上的痛苦可說是甘之如飴的,他是這樣說的:「對我而言,旅行不是休息,也不是放鬆。是行為、是努力、是移動,但其內建的延滯這種冗長而乏味的部分也是必要,因為那是為了向前行動,解決問題所不能避免的代價。」

  • 對「海外援助」最犀利的批判
索魯的筆鋒極為強烈,有幾分神似龍應台,對於他所見之事刀刀見骨,讓讀者看起來頗為過癮。而可說是貫穿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在非洲的各海外援助機構。
 
超愛看書的索魯,整趟旅程也挑選了好多本跟他旅程相關的圖書,這是我最羨慕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了。(是呀!應該更努力去自己的英文閱讀能力啦!)針對「海外援助」的議題,他用心地閱讀了其他學者的批判式著作,佐以他觀察「海外援助是無效」的這個事實,嘗試說明所謂的第一世界,今日仍持續用「海外援助」延續其殖民的概念,讓這些非洲國家站不起來。
 
他提到一對年輕的女生到東非執行「孩童喂食計劃」,兩位女生自信並嚴詞表示她們這計畫是預防直接提供食物,孩子們的父母將把食物搶走,因此她們認為,實際去喂食這些孩子是必要的,此舉才能讓孩子們得以存活下去。這句話似乎沒錯,卻嚴重忽略非洲的現狀。他嘗試解釋,非洲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這些孩子的父母難道是希望自己孩子餓死嗎?!他認為當然不是,父母會去搶食物,原因可能是要先顧自己,才可能有餘力去照顧比較強壯的孩子,比較弱勢的孩子真的就抱歉了。而兩位女生還進而表示計畫再過幾個月之後,她們就要離開了,而且她們還得完成一份大的結案報告。而對於後續這些被喂食的孩子們的未來呢?!女孩們不置可否。這些場景似曾相似呀!
 
索魯也提到德國為東非某國蓋的痲瘋病人屋,是以一般性的想像來建設,沒想到最後痲瘋病患者情願繼續住在城鎮週邊的破爛房子,原因很單純,痲瘋病人們認為那新蓋的房子很爛,根本沒考慮到牲口得牽進屋子裡以免被土狼吃掉的簡單事實。
 
以上無法考慮當地人民生活就硬推計畫的現象,持續發生在所有的先進國家所進行的計畫,當然也包含了我自己的國家。於此我選擇相信這些組織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非索魯提及的,先進國家根本不希望被幫助的國家進步的說法。2006年的巴黎條約中,各國宣誓以在地化、能力建構等概念去協助受援國;今日已是條約簽訂八年之後,究竟這是流於口號或是實際有改變,大家就自己判斷吧!
 
接下來,我把索魯看到坦尚尼亞的「微額貸款」計畫美國執行者做了對話,以下全文列如下:
 
「我(索魯)遇到一個美國人,它提供兩百到五百美元不等的貸款,但借款人必須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償清。」
 
「我(美國人)對他們說:『不要再想其他捐款人。我們要幫你們自己站起來。我們將是你從現在開始所需要的最後捐款人。』」
 
「你相信嗎?(索魯問美國人)」
 
(美國人)笑了起來,並說非洲人「只知道補助金」。他們(非洲人)已經非常習慣補助金,所以完全沒有察覺這些錢會在三、五年間用罊,因為他們以為到時候,可以再為自己的計畫到其他地方尋求金援。
 
以上的對話,我只能說,各援助組織的狀況和想法,可說是類似到「驚人」的地步。再節錄索魯說的一句話做為本段的結語:「大體而論,我一看到救援工作人員就感到絕望,這群人只不過是跳電時的維修人員,把馬拉威人變成乞丐與哭哭啼啼的抱怨者、把發展變成一場徒勞的研究。」
 
  • 給「作家」最好的激勵
邊看這本書,我有個奇妙的感受,似乎索魯正在鼓勵著我。之前我就像是眾多的日本人一般,追隨澤木耕太郎的足跡去旅行,索魯也無獨有偶的也提到:「對於一名作者而言,這是最大的成就,文中成功重建某個真實地方的構造與情感,使讀者在閱讀作品時,一如體驗一趟旅程,其中包含感受到許多旅行的喜悅。我心想,如果有人讀了我這次的非洲旅行紀述,也有同樣的感覺,該有多棒!這應該是僅次於親身體會的最棒事情了」
 
我也要繼續努力,讓讀者有更大的感動與實際行動的心呀!加油!
 
  • 反映「台灣低薪」的借鏡
索魯提到:「然而因為有這麼多廉價的勞工,所以奈洛比的運作要比英國的城市順暢多了。」有去過歐美等國一定會發現,住在台灣幸福多了,而這「幸福」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方便」。對照上述的例子,奈洛比如果換成「台灣」,其實可以大概直接解釋了台灣的低薪資。是否,惟有當我們願意放棄仰賴這低物價、高服務品質,台灣受薪階級曾有喘口氣的一天呢?!換句話來大膽假設,所有受薪階級,除了是受害者之外,更是加害者呀!
 
  • 歐美獨佔的旅遊文學領域
畢竟歐美經濟發展的早,他們對於「旅遊」的發展,自然也是早我們一大步,而旅遊文學更需要文化的沈澱與累積,方可能產生對世界的好奇與前去探險的勇氣。
 
之前就提過,看奈波爾的書,我看見印度人眼中華人的模樣;從索魯眼中,日本人、韓國人、華人的模樣,相較於他對於歐美人所描寫的,似乎亞洲人的臉都是模糊的,主因當然是走他的路線的東亞人太少了,另一方面,我認為「深度背包旅行」仍是東亞人鮮少也害怕踏出的那一步。

 
我由衷地期許自己可以成為推動這改變的一份力量。
& 我好想旅行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