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My Generation] 勇闖非洲的土木系女孩


  • 家庭背景
Chouyen來自觀念仍極傳統的台南家庭,上有兄長、下有妹妹,從小家族裡的重男輕女氛圍極為濃厚,再加上國小時父母的離異,讓她的童年過得比一般家庭成長的孩子來得辛苦;她知道,唯一可能改變自己的機會,便是靠自己在課業上的努力。她也有一個很偉大的媽媽,在Chouyen學區的國中風評不好,獨力撫養三個孩子的母親,仍努力讓Chouyen跨學區念私校,她也很爭氣,國中唸完後順利升上了高中。

  • 高中碰上921
和很多人一樣,一進入高中,同學們多半是各國中的好手,所以Chouyen在高中的成績算是中後段,升學路是殘酷的,她知道她必須進入國立大學才能減輕家裡的負擔,增添自己在課外的表現就變得相當重要;在高二那年,中部發生了921大地震,看到電視台報導台中地區的災情,她與三位同學遂決定把「土壤液化」當作科展的主題,可是因為自己的學校是升學導向,對於她們一頭熱,學校並未給予協助,她們只能天天跑圖書館找資料,好在有位老師的先生正是成大建築系的系主任,知道四位女學生對這理工領域的主題有興趣,熱心地回答她們所有的問題,Chouyen回憶起那時候的情景,仍熱血沸騰地說:「當你熱切地努力要完成某件事時,似乎全世界都會來幫你!」就這樣,四位學生順利得到全國科展的佳作肯定;在高三時,對於地球科學很有興趣的她,覺得自己應該比較適合「實務」的課程,有了科展的肯定,她終於推甄上了「中央大學土木系」。
  • 大學生涯
雖是念國立大學,但孝順的Chouyen和大家一樣打了許多工,除了課餘在麥當勞工作之外,她也到了聯招會打工,每當放榜期間工作量超大,簡直就和考生一樣緊張,畢竟這件事可不能出錯;大三的時候,Chouyen就和時下年輕人一樣徬徨,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看到大家都決定考研究所,她也決定來試試看,也許是念到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最後她順利推甄上成大土木研究所。
  • 把握任何學習機會
在成大時,Chouyen看到台南地區眾多的古蹟,決定把自己的論文方向往這方面發展;在搜尋論文過程中,原來成大內就有一個古蹟,而且保存狀況極差,僅在古蹟上方鋪上帆布保護,所以她的論文便是利用「攝影測量」的方式來為這古蹟做3D圖,以利後續的維護與研究工作;這研究主題是從地面拍建築物,但如果把攝影角度換到空中,那就是地理資訊系統(GIS),除了學習自己的論文內的內容外,因緣際會也學習到GIS的知識。

  • 留學夢
Chouyen大部分理工科背景的學生一樣,她的大罩門一直都是英文,為了要讓英文程度改善,她拿當時成大研究生每個月的獎學金3000~4000元,利用104網站、發包找到一個留美回國的學生當她的英文家教,好好地解決她英文學習的一顆顆大石頭,另外她也養成每天聽BBC的習慣,她提到那時候BBC有一個訪問各行各業人們心聲的主題,除了聽聽悅耳的英國腔英文外,她也藉此了解許多工作背後的快樂與辛酸面,算是自己另外一項收穫。
為什麼Chouyen那麼認真要讓英文變好呢?那是因為她從小就有一個「留學夢」,不過獎學金卻是她留學路上的挑戰,經過搜尋之後,她發現國內的「台達環境獎學金」有支持台灣學子赴荷蘭念書,本來是土木背景的她,想要把自己所學做延伸,決定從都市設計(urban planning)、環境工程、公共教育三個領域擇一修讀,最後她順利申請到這個獎學金,並進入聯合國大學在荷蘭所設立的「Faculty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arth Observation(現在這單位已經併入University of Twente)」。

坦尚尼亞

  • 非洲,我來了 
畢竟是在聯合國大學念書,Chouyen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相較於大部分同學將自己論文主題鎖定荷蘭或是土耳其,她很跳tone地和四位非洲男同學,選定「坦尚尼亞」作為論文主題的實驗地;這個決定卻讓她吃足了苦頭。
所有學生都必須通過論文小口試,通過者才能實際赴地進行田野調查;然而,因為不瞭解非洲的狀況,她以先進國家的角度看待不同文化背景的非洲,讓她的小口試以慘烈收場,僅剩第二次補考的機會,如果仍未過關,她就得打包回臺灣;她提到當時自己都快得憂鬱症,整天以淚洗面,但在自己的努力找資料與同學協助之下,Chouyen終於拿到前往坦尚尼亞的門票,她那天大喊:「非洲,我來了」。
  • 原來國際組織是這樣運作的?!
在水資源極為缺乏的塔尚尼亞,供水、水質都是大問題,聯合國開發了一套手機回報系統,她的論文主題便是了解這套系統的使用狀況,加速回報之後方能改善人民用水的生活品質;但當她到了現場,才發現這系統根本尚未上線,她趕緊改變策略,以質化搭配量化研究的方式來研究。根據研究結果,令人惋惜地發現這個系統由於未考量當地手機使用者的習慣與社會層面導致系統的推廣上一直都窒礙難行,比如當地手機持有者多為男性、但家庭用水與挑水的多為女性和小孩,手機持有者與水資源利用者為不同人的狀況下導致手機一直無法有效的回報水資源缺乏問題。不過幾年後的今日,她的荷蘭籍指導教授仍在針對同個主題繼續申請聯合國的研究經費,卻未能全面性對於坦沙尼亞的手機使用狀況進行社會調查導致手機回報系統的使用度一直都不高,這點讓她對於聯合國審核與執行計畫的評估標準深感疑惑。


而在非洲研究的機會,她把握機會接觸其他專案,印象深刻的有兩個,也於此和大家分享:
1. 用簡訊追蹤、提醒婦女進行產檢計畫:
非洲過高的嬰孩死亡率,讓政府規定只有在孩子滿六歲後才需要報戶口;其中有部分死亡原因就是來自產婦的死亡率,這可歸因於無定期產檢、衛生與醫療條件不良等,於是聯合國嘗試發展一系統,一旦婦女懷孕至醫院登記後,系統便會追蹤並定期發簡訊提醒婦女進行產檢,最後,這立意良善的計畫仍是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很單純,因為塔尚尼亞的回教背景,婦女地位非常的低,家庭中的手機持有者又大部分是男性,於是簡訊發了,但丈夫或兄長卻置之不理,孕婦的情況就無法改善,如要改變這個現象還得從社會層面著手才行。
2. 瘧疾血液檢測計畫:
非洲的瘧疾問題亦是十分嚴重,多個國家的政府政策皆朝向「零瘧疾」而努力,搭上這順風車,聯合國發展出一種血液試紙,讓檢測得以加速進行,衛生單位也能即時把握治療瘧疾的黃金期,好在這個計畫最後成功了。
Chouyen至今仍表示自己很幸運能有這麼多機會與各地專家在非洲進行研究,這段回憶絕對是無價的。

 
  • 微笑吧~ :)
在非洲調查過程中,Chouyen面臨極大的文化衝擊,跟當地人約好時間,沒遲到一小時絕對不可能開始,再加上受益者總是等著聯合國援助的心態,讓調查工作挑戰重重,不過她還是有結交了一些不錯的朋友,一個非洲朋友看了她悶悶不樂的樣子,就跟她說:「在非洲,別忘了你的笑容,你真的會需要它(Don't forget your smile, you will need it! )」Choyen聽了進去,即使回房間會困窘地掉淚,但房門一開,她要求自己要帶給大家正面的感覺,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她就學了基礎的Swahili語,還開始用幽默和笑話與當地人打成一片,論文的田野調查也終於上了軌道,她很自豪地說,隔年擔任她翻譯的當地官員,仍對她的友善與融入讚不絕口,直誇Chouyen是聯合國大學最棒的學生。

  •  非洲的夜生活
Choyen以一個Asian Lady勇者無懼的樣貌進入了保守的非洲穆斯林社會,她獨自一人和四個African men同學於調查期間住在當地的青年旅館中,偶爾他們會一起到酒吧喝個小酒,結束後非洲同學都會護送她回旅館,直到快離開塔尚尼亞時,她才發現自己一直被蒙在鼓裡。在他們常去的酒吧中,女侍者總是和她的同學們互相調情,當時她也沒多想,後來得知在這男女不平等的國度裡,女侍者其實都是無家可歸的人,正在等著男客人把她們帶回家。愛面子的非洲人,不想讓Chouyen對非洲有負面印象,因此一群人送她回到旅館休息後,四個同學才又悄悄再返回酒吧,後來大家回到荷蘭繼續寫論文後,四位同行非洲人中其中一位馬拉威同學因HIV而休學。
  
  • 排山倒海而來的論文壓力
就算Chouyen在台灣已經有一個碩士學位,但以英文撰寫論文與中文完全不同,又是第一次撰寫一份長篇文章,在出發到坦尚尼亞前的小口試,幸好有位台灣博士後研究生看到她辛苦的樣子,便主動給她許多寫論文建議,一字一句逐步修正,有時還煮飯請Chouyen吃,她衷心地感謝生命中這些貴人的幫忙。

有鑑於出國前小口試的驚悚經驗,她付出全心全力準備第二次小口試,僅十分鐘的報告,她練習超過上百次,果然在簡報、口語表達、手勢搭配完美的情況下,所有與會者紛紛舉起大拇指,也為之後的畢業口試打下基礎。

  • 與GIS再續前緣
因為成大碩士的主題,讓她學習到GIS方面的知識,這也幫助她在回國後迅速找到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在中美洲地區的GIS區域型計畫之專案經理一職,三年多來她跑遍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等中美洲友邦;台灣的福衛二號衛星恰好走過我們中美洲的友邦,運用GIS技術,搭配台灣防災的經驗,協助友邦進行自然災害的防治(如測量哪裡有崩塌危機),最近台灣政府更把技術運用在農業監測之上;Choyen提到,2012年4月她到了尼加拉瓜,當地正在火山爆發,不過因為GIS計畫得實際調查,她穿著防護面具和專家就衝上山,也算是一次難得的人生經驗。在成大學習時,她從沒想過多學GIS知識對未來有甚麼幫助,然而今日看來,但這卻成為她獲得工作的最有力法寶。
  
火山的煙是有毒的...

  • 「綠」的使命
於國合會工作即將告一段落後,Chouyen想要給自己一個新的學習經驗;從高中的科展主題到土木專長到GIS的工作,可以看出「環境永續發展」一直都是她最有興趣的重點;於是,她在人力銀行網站輸入「綠」,這讓她找到了個台灣第二大製鞋公司的工作。目前這份工作內容主要是要協助公司發展「企業社會責任」,讓公司能符合國際大廠的環保生產要求,而又因為製鞋業早已外移到東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和她同樣背景的人有很多,但能夠擁有第三世界經驗的人卻不多,非洲的經驗又成為她的另外一項法寶。

  • 給年輕人的建議:「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吧!」
Chouyen一路走來,從進入私立學校、選擇土木、出國念書、非洲經驗到實際工作,每一項都是挑戰,在這過程裡,有汗水更有淚水,但她撐過來了!回過頭來看,她的人生比起同年紀的人更加豐富,重點都是在她願意把自己「丟出舒適圈」,她提到,每在困境中反而都是自己成長最多和學習最快的時間點,所以她建議年輕人們,應該要給自己機會「離開舒適圈」,學習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這將是改變自己人生的關鍵點囉!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閱讀]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Book Name: The Alchemist (葡文:O Alquimista)
Author: Paulo Coelho
書名: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如果照字面翻,這本書應該翻成「鍊金術師」,不過就像Life of Pi (Pi的故事/人生),台灣人還是比較喜歡有更多想像空間的名字,硬是翻作「少年Pi的奇幻旅程」,這樣可能在激起台灣觀眾對於某本書或某部電影有幫助,不過實際上卻會誤導人們對於書或電影內容的認知。


大一時一位同學(已經當爸的宥翔)送給我這本書的中文版,那時候沒有養成重度看書習慣,對於追逐夢想還是矇懞懂懂,所以看了這本書尚未有什麼特殊的想法;隔了快十年,在去年住院時另外一位大學同學姿妤來醫院探視我時,帶了這本書的英文版,這幾天在心煩意亂時拾起了它,再重新把這本書看完,這次我卻深深瞭解到這本書能賣得好的原因。

其實文學界對於這位作者的作品評價很低,認為他沒有文采、故事情節薄弱、角色描述不足等,這些批評其實都沒有錯,不過不得不說現代人看文學作品的比例越來越低,像是「秘密」這類用小故事來教導人們心靈成長、走出困境的書反而能殺出一條血路,這本書就像另一本「勵志書籍」,為現代人受傷的心而療傷著。


  • 心得

這陣子,我對於工作、人生越發疑慮與擔憂;此時跟著牧羊少年的人生際遇往前走時,無論是國王、玻璃杯商人、英國人或是鍊金術師對他說的話,似乎也就是在對我說、鼓勵我往前進,像是標題寫的「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似乎就是在告訴我要邁向而立之年時,反而要能清澈心靈,並與自己對話,找出心中最想要做有意義的事去做,宇宙一定會給予我支持,如此。我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Personal Legend」。

書中不斷提到omen(徵兆)與Maktub(阿拉伯文:宿命),兩個元素領著牧羊少年一直往前進,我也認真地去觀察自己身邊的omen,可能是太認真了,有種太多omen搞得我腦袋混亂的情況發生。沙漠中的牧羊少年遇到的駱駝司機提到:「一旦你進入沙漠,你就沒有回頭路了;當你無法回頭時,你只能擔心要如何繼續往前,其他包含會遭遇何種危險都是由阿拉決定。」這句話點醒了我,與其猶豫不決,不如選定一個目標往前,讓自己開始洗頭,頭洗一半後,還有什麼辦法呢?!就是繼續往前吧!

書中提到的鍊金術師帶有種神秘的能力,他就像我們身邊的貴人一樣,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現來幫助我們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我得衷心地感謝這陣子身邊所有親朋好友的支持與陪伴,今天我終於感到充滿力量,暗下決定要頭也不回地往新目標前進。

鍊金術師跟牧羊少年說:「如果一個人正再寫下他個人的傳奇時,他絕對會知道所有她需要知道的事;唯有一件事可能讓目標無法達成,那便是『害怕失敗』。」我漸漸發現,人們每當年紀越大就越害怕失敗,但失敗又如何,牧羊少年一整路上的跌跌撞撞,反而讓那成功的果實更加甜美。

謝謝Mr. Coelho,他雖然提到自己在1987年僅花兩週就完成這本書,還臭屁地表示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已經寫在自己的靈魂中,與其說得這樣神秘兮兮,不如說他對於鼓勵人心實在有一套。燃燒吧!我的小宇宙!




註:以上提及書的內容是由我自行翻譯的,如有瑕疵請多包涵。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閱讀] 無貧世界,一念之間

書名:窮人的銀行家
作者:尤努斯(Muhammad Yunus)、喬利斯(Alan Jolis,美國記者)
譯者:曾育慧

可算是諾貝爾和平奬得主自傳的這本「窮人的銀行家」,講述了尤努斯一路上成長、求學、赴美負荊求學、協助孟加拉獨立、發現貧富差距的真相(經濟學理論的貴族性與忽略窮人的問題)、成立葛拉敏(Grameen)銀行、於2005年協助一億人脫貧、繼續努力推動社會企業的故事。

這本書挺有趣的,因為它雖主要是以尤努斯第一人稱撰寫,但卻可以發現另外一位作者是個美國記者,更妙的事情來了,它的原文書名竟然是法文的(台灣版的也是),怎麼會這樣呢?!

  • 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尤努斯做的事的真正內容?

上大學那年,尤努斯才剛得獎,理當我們課程應該要加重這部分介紹,不過卻無。雖然尤努斯得的是諾貝爾和平奬,可是他身為一位經濟學教授卻證明了各種「經濟學」不合理的概念;不過這也難怪,畢竟所有經濟學者都算是「利害關係人」,如果真同意尤努斯提出的「不需擔保品就能借貸」以及「窮人都是創業家」的概念,除了經濟學界、銀行業、國際援助等得砍掉重練外,資本家所定下的遊戲規則也得重新設計,所以可以想見像我一個不太認真的經濟學系學生以及廣大的普羅大眾,在這群強而有力的利害關係人「努力」之下,我們對於尤努斯的概念迄今仍是一知半解,我甚至還有聽過「尤努斯的理論已經失敗了」的傳言。

  • 實際精神

簡單來說,我們一直都認為「窮人沒東西吃,所以我們給他們魚吃」,近年來世界好像有點進步,觀念成為「給他們魚吃,不如教他們釣魚」。試問,如果這群窮人不吃魚呢?!

另外一個重點:「窮人其實都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只是欠資本」。尤努斯和他的團隊做的事情很單純,他們讓窮人(窮人定義一定得清楚,一旦有「非窮人」進入借貸系統,系統就會瓦解)想借錢的一定借得到,前提僅有「得先組成一個五人團隊」,尤努斯也相信人都有尊嚴的,小團體可以成為互相扶持、鼓勵的力量,而且來借錢的窮人們,其實都知道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是欠缺那第一桶金。

在推動微貸30年後,已經超過一億個例子證明上述的想法是正確的。

不僅在第三世界國家,在中歐與東歐,其經濟發展與國民所得在蘇聯瓦解後慢慢成長,但仍有許多地方是所謂的「正式金融體系」無法進入、幫忙到的,這時非正式金融體系如微貸(microcredit)的進入,就能補足其不足。

  • 銀行營運

在他經營這銀行業務實也很有趣,所有銀行員工都得去外面工作,除了要感人之苦才能更努力幫助窮人們外,這些員工還得「說服」在傳統穆斯林文化中被處處限制、歧視、失去信心的穆斯林婦女,走出家門、組成團隊、借錢來改善自己與全家的生活,這點就我看來很了不起,尤其是在過去在印度期間,看到男女不平等的嚴重程度,更能體會尤努斯他們一步一腳印做到今日成就的偉大。

  • 先進國家也需要

西歐、美國等先進國家,同樣也複製了尤努斯的理論到自己的國家,大家一定好奇為什麼這些國家需要微額貸款,特別是福利天堂的北歐國家,書中恰好就舉了一個挪威的例子作為證據:和台灣一樣,挪威靠近北極圈的偏鄉,也是人口外流的十分嚴重,因此挪威漁業局引進這計劃,讓婦女們組成小團體來申請貸款,他們作出了各式紙鎮、明信片等紀念品,漸漸地帶動地方觀光,這小鎮(Lofoten Islands)又再吸引更多年輕人洄游,尤努斯說,微貸到了先進國家,反而可成為社會整合力量的來源。

  • 台灣反思

尤努斯也承認「微貸不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它提供的是經濟、個人、社會與政治變革的驅動力。」但微貸卻在世界各地展現它的驚人魅力,台灣政府就和世界多數的政府一樣,還是不斷開職訓班、辦研習營,想要把主政者、知識份子心中的弱勢窮人們「應該要會技能」教給他們,但這種強諸式的作為是否有用,從辦班數量與貧富差距皆成長的情況看來,也許我們還真能嘗試看看尤努斯的方法。

  • 結論

尤努斯他堅持,所有借款人都必須還錢,只有當這些錢是自己的,人們才會努力去做去改變,這點從台灣政府補貼農民組織費用都僅部分而已可獲呼應;爰此他才不斷重申,慈善事業是做不長久的,只有讓被幫助的人成為改變自身生活的人開始,貧窮才有可能絕跡,甚至進到博物館去。

他也直言不諱地說到,社會不斷讓我們成為「為別人工作的人」,所以一旦我們不具備「為別人工作的能力」就會被社會質疑、排斥,這忽視了人人都有的「創業家精神」,他證明了連一輩子少有成就感和存在感的窮人,都能夠挺身而出改變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頭家,我們這些台灣年輕人們,除了繼續躲在舒適圈內,應該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大家共勉之。


註:微貸的進階版便是「社會企業」,可以看看另外這篇文章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電影] 裝滿想像力的的怪獸大學

電影名稱:怪獸大學
Movie Name: Monsters University
皮克斯又來了,帶領觀眾一同進入充滿無窮吸引力的美國大學生活。

從2001年的怪獸電力公司後,所謂它的前傳「怪獸大學」拖到2013暑假才上映,也許是因為美國「真人版」的校園故事電影已經沈寂太久,這部電影創下台灣與世界上多國的票房紀錄,看完之後的確能帶給觀眾好心情,就現代人的壓力看來,這不失一部娛樂性十足的搞笑電影。

2012曾到哈佛去(參觀)過,這部電影的場景與這些美東的校園都頗為神似,電影中宿舍、社團、校園生活其實就跟之前真人版的差不多,可是動畫片卻能做到一些更有趣的劇情描述,可以當作更富創意性的美國校園片。

很多報章雜誌都說,臺灣的動畫代工也很厲害,像是鋼鐵人系列電影,畫面中有些特效就是來自台灣設計團隊之手,不過這樣子的技術程度,似乎在國內的媒體上仍未見到,頂多就是壹傳媒的動新聞,比較上得了檯面。

畢竟是迪士尼出資的電影,結局當然會是Happy Ending囉!然而如果要排名我心目中最愛的動畫片,料理鼠王、神隱少女與馴龍騎士仍是高居前三位。 :)

我仍期待台灣有朝一日,能有屬於自己的國際級動畫片!可是我想~ 問題最大還是在故事內容的吸引程度,我們實在編不出一個有趣又吸引人的故事。這當中的一個主因,便是臺灣政府與社會的氛圍迄今都還是工業腦,這只要看政府資源投注各產業的「大小心」金額就可見一斑。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雜誌] 不一樣的學校

雜誌名:親子天下 - 第52期 - 不一樣的學校

之前一位校長曾問我,為什麼台灣每所學校都有司令台和操場?司令台和操場不是應該是訓練阿兵哥的場所嗎?這歷史我就沒去查了,不過應該就跟「義務教育」傳入中國的時間點有關,那時候各地戰亂不斷,這學校自然也是得讓學生乖乖學習,所以到「操場升旗」、校長老師站在「司令台說話」,如果上面站的人換成蔣介石,還真的一點都不意外呀!然而這就是我們大家成長的學校,那種「一樣的」學校。

親子天下搜集了台灣幾個頗具代表性的學校,雖然看起來都是「貴族教育」,不過其中仍是有許多家長或老師可以參考學習的概念。
也許有許多人已經聽過來自奧地利的「華德福(Waldorf)」教育,相關介紹可看這篇文章,我個人挺推崇這種教育理論,他們強烈要求家長要參與孩子在學校的教育,所有課程都是以圍成一圈的方式進行,讓老師離每個孩子距離一樣,還特別重視動手作、美學教育等,一些歐美嚴格的華德福學校,還限制孩子不能穿卡通圖案的服裝、12歲以前不能看電視等。
這些種種限制和規劃,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回到工業化之前的情況,那時候我們的五感還沒有被「污染」,而五感在這種自然的環境下,才有可能慢慢發展「正常」,聽起來真的很有道理。

亞洲學生愛補習是出了名的,不,應該說亞洲家長愛孩子去補習是出了名,就怕他們輸在起跑點上;不過,輸在起跑點不代表終點就會輸呀!還有一點,究竟我們現在討論孩子的成功與否,是不是只能用「賺錢多寡」而定呢?好在有些家長想法已經改變了,不再送孩子去補國文、英文、數學,反而讓他們去學「生活」;這本雜誌裡提到一間四個年輕人成立的補習班,不補學科,只教孩子「生活」的智慧,一群孩子互相扶持,一同到郊外做個小旅行,透過這些過程,孩子漸漸發展出獨立的人格,還培養到戶外的生活習慣,衷心感覺這種工作感覺超級有趣又有意義的呀!沒想到恰好發現一位新進同事認識這群年輕人,她提到其實年輕人們收入算ok,我想,如果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讓台灣的下一代更好,感覺真的很棒耶!

上面提到那群年輕人,其實他們並不是師範體系畢業的,但有去上了人本基金會的課程,也開啓他們做教育的路子來,現在看來,其實他們做得還不差耶!台灣是個接受變化的地方,能夠怎麼翻轉出不一樣的學校,有賴各個教育工作者嘗試一同讓我們下一代更好!

最後放上被放到爛的Ken Robinson爵士在2016的TED演講,歷久彌新呀!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閱讀] 費茲傑羅 - 冬日中的燭火

書名:冬之夢:費茲傑羅短篇傑作選
作者:費茲傑羅
譯者:劉霽 

午夜巴黎計畫請看這篇文章

一人出版社的劉霽挑了費茲傑羅的四篇短篇小說,還加上費茲傑羅在44歲過去前四年對自己人生無奈所寫的《崩潰》一文,皆被收錄在這本書當中。

這本書的故事普遍比海明威短篇小說來得長,而費茲傑羅作品經典之處在於故事情節,讀起來可算是行雲流水;和費茲傑羅長篇小說相同,這些故事大都是描寫紙醉金迷的生活,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費茲傑羅因清楚刻畫了美國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因物質生活快速提升後一擲千金的狀況,奠定他一代文豪的地位,然而能寫出這類的作品,也是因為這些故事正是從他真實生活中身邊所發生的;明知道這種生活模式將如同飛蛾撲火般,但就像染上劣習的人們,這種感覺與精神上的刺激早已讓他深深著迷,最後費茲傑羅終究不免英年早逝。

「所有的生命都是個邁向崩潰的過程。」費茲傑羅如是說。

在《崩潰》中他自白地把自己悲慘的人生做了剖析,能把自己了解的那麼透徹的人,應該只有作家做得到;這本書叫做「冬之夢」,沒錯,費茲傑羅自我摧毀的人生似乎就像冬天一樣,但他將自己沉醉地放入繁華的夢境中,只為追求那短暫的快樂,就精神層面來看,費茲傑羅似乎也是一個保有赤子之心,相對上還挺正面的人呀!

讀完這本與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集後,不得不佩服這兩位台灣出版人的高招,無論是內容、書名、歷史背景(海明威與費茲傑羅是好友),都在今日的台灣再次上演對決戲碼,閱讀起來趣味盎然,在這種多媒體時代之下,這種創意的譯本與行銷手法,讓人好想拍手叫好!

這本書中還有一篇《班傑明‧巴頓奇妙的一生》,其實就是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的原著,不過費茲傑羅在文章中還是將重點放在描述美國當代大家庭的宿命,而非電影為賣座而改編成為的愛情故事囉!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閱讀] 海明威 - 明亮的黑暗處

書名: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作者: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Book Name: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selected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


這本書,是台灣的獨立書店 - 「逗點文創結社」創辦人陳夏民,與「一人出版社」的劉霽共同進行的「午夜巴黎出版計畫」中的一本書,相關介紹可看這篇文章

我得老實說,讀海明威短篇小說其實比長篇小說還困難,因為海明威算是「冰山理論」最著名的作家,總把自己想講的話偷藏在文字背後;當看短篇小說時,才剛看到浮在水面的小冰塊,帕一下~這故事就結束了,不若他的其他長篇小說,可以慢慢在故事情節中看到偶爾浮出水面的其他冰塊,但也因為如此,這才讓人百看他的小說不厭呀!

書名其實僅是這本書當中其中一個短篇故事,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這在故事裡是指一間酒吧,故事開始是講述兩位酒保在討論已經待到酒吧關門時間還不走的一個老人,就像好警察、壞警察,一位不停地數落這老人,另一位則在幫忙老人說話,故事結束在這位老人付錢離開,而酒吧關門。

看了兩三遍之後我似乎看出這壞酒保其實已經把自己投射在這位老人身上,他對老人的厭惡正反應自己對未來的恐懼與排斥,文字中似乎也感受到他自己亟需尋找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很多人說海明威是個超級黑暗的作者,他的作品大多很沈重,應該是跟他親眼目睹了一次世界大戰、西班牙內戰等因素造成,我也估計,「逗點」創辦人也許是想做出一些對比,就是身為一個似乎是人生勝利組的人(雖然海明威最後自殺),卻擁有那極度不安全感與負面的人格特質,一輩子都在努力追尋那「乾淨明亮」的地方。

註:如將這本書與另一本費茲傑羅的短篇作品一起看,將會有種奇妙的發現。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閱讀] 非洲的宿命 - 大河灣

書名:大河灣
作者:V.S.奈波爾
譯者:李永平
Book Name: A Bend in The River
Author: V. S. Naipaul
在200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奈波爾,在旅遊文學中也寫下不朽的「印度三部曲」,當時要到印度交換學生前,本來有打算一口氣看完,但在圖書館一翻開後,看到艱澀的文字我就再次闔上了;這幾年多看了一些書後,開始覺得一代文學家的作品咀嚼起來更有味道,尤其是他們對於人性的觀察鞭辟入裡,讓我改變的啃書的口味。有時,頗能體會暴君為何會懼怕文學家,因為在這群觀察人性透徹到極點的文學家面前,暴君就如同沒穿衣服般被人看光光了。

  • 背景

出生於加勒比海千里達的奈波爾,在大學畢業前往牛津念書後,即下定決心絕不回自己的故鄉;千里達位於加勒比海島鏈的最下方,去年年底搭機從巴拿馬要轉往其他加勒比海小島,得先在千里達轉機,飛機沿著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北部時,放眼看到的幾乎都是荒漠與沼澤,而等到繁榮的千里達首都西班牙港出現時,讓人有種為之一亮的感覺;與委內瑞拉共同分享一大片油田,這讓千里達的國民所得與台灣差不多,不過石油資源並未帶來相對應國家人民素質的提升,再加上印度裔大多背景是英國殖民時期的勞工,可能讓聰明的奈波爾無法接受;然而他身上流的還是印度裔的血液,他所受到矚目的作品大都是關於他印度裔背景的小說。

  • 東非的印度人

這本書是以東非印度裔生意家族的兒子,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這故事;是的,印度人和華人到各地經商都頗有斬獲,再加上過去有許多的印度與中國勞工,這兩國人對於自我文化認同也高,於是各地就產生了好多個小印度與唐人街。

去年在薩爾瓦多爬山時,就遇到一對從「東非」移民到「加拿大」、已經將近50歲的印度裔姐妹,兩人健步如飛地穿著短褲爬火山,除了膚色,他們就和一般的加拿大人無異,比較有趣的一點,在火山頂時,我好客請他們吃薩爾瓦多國民點心"Chicharrón(炸豬皮)",他們也很自在地伸手要拿同時順口問了一下這是什麼東西,我回答「炸豬皮」時,他們就像觸電一樣馬上把手伸回來,與他們聊過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東非有為數不少的印度裔,同時他們也大部份是穆斯林。

作者厲害之處就是他把非洲的歷史人文了解一清二楚,在讀小說時,常會有種「他就是再說XX國家」,但下一段時又發現不是;小說的主人翁生於大家族衰敗的趨勢上,他想放下沈重的家庭榮耀壓力,一人逃離家鄉往西走,定居在一個叫做「大河灣」的城市;主人翁就隨著大河灣這小鎮幾度興起又墜落,讓人深刻體會到非洲的無常與宿命。

  • 神父的故事

在大河灣有位神父,對於非洲文化擁有強烈的興趣,同時也對教育擁有極深的熱情,從主人翁的視角,可以發現一開始大家都對這位神父相當讚許;然而在小鎮經濟漸漸走下坡時,神父一次前往部落蒐集面具(和小說封面呼應)時,被殺害且被肢解;正當讀者感到驚訝時,主人翁的心境竟也隨著這城鎮的毀壞而改變,他漸漸認同非洲人的殘忍行徑,認為神父的所作所為無非就是殖民心態的轉變,這個不正好反映出當代各國的現象嗎?!援助者自命清高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受援者身上,從聯合國、世界銀行到各國援助組織,其實都沒有兩樣。

這位神父的故事,讓我想起過去的經歷,也給了我一個機會去思考作文化保存與文化教育時,自己的定位與可使力的點究竟為何。

  • 無止盡的循環

藉著自然資源的輸出,熱錢湧進大河灣,一個嶄新的城市誕生了,不過牆上掛著大統領的照片,卻從本來的西裝照變成了非洲傳統服飾照,集權統治、貪官污吏在體制不健全的國度四處蔓延,當投資課發現沒機會了,紛紛帶著錢走了,熱帶森林再次把渺無人煙的城市吞沒。

西方人為了獲得利益加諸於非洲身上的規矩與生活方式,一旦在經濟面瓦解後,人民的怒吼與好戰習性就如同海嘯將整個國家淹沒。是嗎?!本來那是個國家嗎?!在西方人眼裡也許是,但在各部族間上千年來的不合卻被硬湊在一起的結果,非洲走向不安定的無限輪迴,非營利組織、國際組織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嘗試做些事,讓經濟殖民母國對於非洲付出代價的發展減輕點罪惡感。

在大學時讀到30、40年前,非洲是沒有飢荒的,對照於今日的慘狀,世人不禁要問,世界到底怎麼了?!誰應該要為這些事付出代價?!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哇賽!台灣!] 蜂炮 - 戰地記者培訓營

(照片來自台南市政府網頁)

一年一度的台南鹽水烽炮,總在仍帶有寒意的元宵節上場,除了全台各地的花燈外,如要說最刺激的活動,絕對非蜂炮莫屬,請了一天假,在週五和朋友直衝鹽水現場。
  • 歷史典故

鹽水烽炮是從清朝就開始的習俗,傳說當時因鹽水地區瘟疫氾濫,當地武廟的關聖帝君托夢指示要求放炮除晦,漸漸地這就轉變成為今日的「犁烽炮(台語)」習俗。
  • 交通方式

今年到現場我們先搭乘台南市政府安排的免費接駁車,從新營轉往鹽水,在巴士站還贈送口罩(防鞭炮的煙);又事前就有先看網友們分享的部落格、台南市政府介紹,所以遠從台北就戴了頂安全帽與舊衣服前來,不過當地都有非常多熱情攤販在賣,下次我會來促進地方經濟一下;好多年輕人們在安全帽上裝上風車、仙女棒,有人直接用箱子做成海綿寶寶,都讓烽炮活動更加有趣、有創意,除了台灣人外,不少外國年輕人也在現場同歡,烽炮的吸引力可見是跨國的。
  • 烽炮施放

第一波的烽炮在武廟前展開,這是最密集也最多人的時間點,電視上播出的大都是這段;傻傻的我們當時還在外圍打上燈的老街閒晃,不過看看老房子、逛逛老街也挺棒的,得打岔提提台南老屋翻新的功力,整理過後老房再打上燈後驚為天人,喚醒遊客們思古之幽情的DNA來;這都得歸功於在地文化工作者,他們讓鹽水變得好漂亮好有味道,但也要盛讚台南市政府的團隊,之前到安平區就深刻感受到那裡的活力與文化風味。

我們參與的八點至九點半於鹽水國中操場這場烽炮,應該可被視為「進可攻、退可守」的體驗,因為它不似武廟前那場那麼密集,但如果膽大的,靠鞭炮近一點也是十分刺激,反之新手就躲在人群後就好,不過還是要全副武裝,畢竟烽炮是會飛的。從八點開始,就有各企業贊助的烽炮台,依序被推進操場中間後,上面的紅紙被撕下燃燒,烽炮即會被點燃,兩旁的幾座神像轎子用鐵網包起來,在烽炮掃射過程裡,抬轎的人不斷上下跳動,大概歷時三至五分鐘;我之前看新聞就覺得奇怪,為什麼抬轎的人跳動就算了,一旁的民眾怎麼也跟著跳?等到了現場我才發現,因為烽炮撞到人後會到處反彈,大部份在鑽到地面後就爆炸了,很自然地人們會因腳邊的爆破而跳起來,於是就變成整場都在跳;更有趣的一點,現在還播放國語的電音舞曲,這傳統與現代音樂竟也能完美結合。

這小規模的烽炮在最後都會搭配絢爛的煙火,近距離欣賞這煙火真是有種想掉淚的感覺(被燻?!),在九點時,主炮台在一陣煙火瀑布後終於被點燃,400萬發(應該沒聽錯)的烽炮迎面而來,實在是太爽快了!在烽炮最後也再來場讓人心曠神怡、十足感動的煙火秀。

  • 戰地記者培訓營

在台南市政府公佈的地圖裡,大致上可看出一整圈的街道有著不同的施放點,但這些施放點其實施放時間不太確定,在我們正準備走出一個巷弄,我還在費神思考怎麼去除戴上安全帽後,那鏡片不斷被霧氣遮住的問題時,前面的人群突然往後跑,於是一陣陣烽炮撲面而來,這場景喚起新聞裡中東城市內戰的畫面,大家不斷尖叫逃竄,還沒戴上安全帽的我狼狽地跑到一台車後面,這種刺激感讓人不禁腎上腺素加速分泌;也許,未來在戰地記者派任前,都可先來這裡試試膽。

  • 國際級活動

過去曾參加過德國的啤酒節與法國的尼斯嘉年華,一直都好羨慕這些文化古國的節日與慶典,更佩服這些國家人民珍惜自己傳統的毅力與努力。等到參加過鹽水烽炮後,我終於了解自己身為一個台灣人,過去是多麼的妄自匪薄了。

鹽水烽炮可算是台灣「特有」的民俗活動,雖然信仰關公是源自中國大陸,但這樣子的慶典方式卻在台灣被完整保留下來,小時候大年初九天公生,我們總會回到外公外婆家吃飯,一面慶祝神明生日,最重要的其實是親朋好友團聚的意義;同樣地,鹽水家家戶戶都在請客,可看到這就是一場鹽水民眾作東的大PARTY,他們也會自己準備炮台與煙火,讓整個鹽水成了High翻天的不夜城;一些比較小的廟宇,還有舉辦擲鞭炮炸高空燈籠的活動,再加上熱熱鬧鬧的夜市,整個鹽水濃縮了台灣最特別、最具吸引力的人情味道。

雖這次活動指示有些混亂,但包含鹽水鎮上的月津港燈會、永成戲院、各式小吃等,都讓這場盛會豐富有內容又有趣;鹽水烽炮雖不是台灣唯一一場的國際級活動,卻是我到目前參與過最「讚」的台灣活動了!推薦給大家!

明年,我一定要帶相機再來參加!!喔~還是邀有大相機的朋友一起參加好了! XD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閱讀] 嘿!你想要一個怎麼樣的社會與未來?!

書名:文明的代價   
副標:追求繁榮、效率、正義、永續,沒有白吃的午餐
作者:Jeffrey D. Sachs
Book Name: 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從德國交換學生回來後,妹妹說我開始變得憤世忌俗,對於社會不公不義之事也總不免多說兩句,偶爾還會因時局而感覺失望與落寞。

然而看了這本書後,雖不能說我釋懷了,反倒可以自我安慰其實台灣在這股世界趨勢之下"not alone",前言中,高希均教授就已經提到,本書針砭許多美國當代的現象,都可以借鏡台灣的現況;所以我也發現,如果把這本書中出現的「美國」換成「台灣」,大致上高達七、八成的內容都可以互通,因此這本書確實為一本對社會有改變企圖的人極富參考價值的書籍。


  • 作者推崇的經濟理論:大政府的「混合型經濟」

相較起放任型的自由經濟主義,作者觀察世界各國歷史演進,發現人類其實是自私的,一旦開放全面性自由競爭,雖可創造少數單一企業極大化,卻可能造成貧富差距加大,在企業不斷增加的資本之下,由企業支持的遊說團體,將成為主導政府政策的主要人物,包含美國攻打中東國家、不願意簽署京都議定書、健保制度遲遲無法落實,這中間都是包含美國石油公司、製藥公司等居中斡旋的結果,然而受害最深的卻是普羅大眾;總之,不要相信如果企業賺錢後會拿來幫助一般小老百姓,這個概念與之前推荐的《How Asia Works》中,該名作者也強調東亞國家成功的關鍵因素便是嚴格的出口規訓,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 不要相信財閥講的話

台灣就像美國一樣面臨「加課富人稅」的兩難,稅收早已變成妖魔化,拿美國來看,媒體大多都是財閥經營,他們成為企業的打手,不斷「編造」謊言迷惑一般社會大眾,他們最常說的理論和作為,便是堅持生財有道,富人有能耐能賺那麼多錢,為什麼要剝削他們的錢來做社會福利,幫助那麼不事生產、混吃等死的失業、弱勢民眾呢?
乍聽之下似乎頗有道理,先別提這些財閥如何用各種方式影響政府施政,讓政府設計出友好企業的政策(腦袋裡出現台灣政府讓遠通拿下etc經營權的例子...),直接來看看與美國資本主義相對的福利國家來看,以瑞典為例,她的稅賦極高但也提供給人民非常棒的社會福利,書裡就提到一個例子,瑞典政府對於六歲以下孩童的福利為世界之冠,從婦女懷孕到孩子出生、長大,將讓父母無後顧之憂地(包含經濟上的資助)哺育下一代,這些健康的成長過程,直接反應在未來孩子成長的身心靈健康程度上,也因為良好的社會福利,相較於美國,出生於收入較低瑞典家庭的孩子,其實擁有和瑞典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一樣的機會與未來;今日,美國孩童的貧窮率達到19%,這群孩子中大多在國小四年級就放棄唸書(意即接下來就勉強讀完義務教育),可想而知這群年輕人也將增加未來政府在治安維護上的支出;我們又可以看看瑞典幾乎全民精兵制,對於這個國家長遠發展是會有多大的助益。


  • 少看電視多看書

作者將看電視時數與社會疏離程度作對比,相較之下,北歐、荷蘭、德語系國家的看電視時間遠少於美國、西班牙、義大利,(之前到瑞士同學家玩,才發現電視並非瑞士家庭的必備產品,他們僅需報紙與廣播),但前者對於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也同樣遠高於後者,前者年輕人對於社會議題關注的程度也同樣遠高於後者,這點會造成什麼影響?如大家都關注社會議題,就比較不會被媒體操控,進而不會斷章取義、驟下結論,減少被媒體牽著走的機率。


  • 了解「需要」與「想要」的不同

在這物質充斥社會的環境下,電視、網路上的商品宣傳不停地吸引我們去消費,由金錢堆砌起來的價值觀讓所有人陷入資本主義的流沙之中,不斷追求炫富、對資源無止盡開發,造成多少的社會問題;這一點可與上一點作呼應,看的電視越多,人們的私人消費、急躁傾向越高;如果我們多花一些時間在書上,增加與自己對話的機會,也許就能認清我們需要與想要的東西究竟為何。
作者舉了個例子,2009年智利的GDP僅是美國的1/5,但智利人民的快樂程度卻遠高於美國,大家都知道的快樂國- 不丹,更是一個鐵證。


  • 持守中道

作者推崇東方的釋迦牟尼佛與西方的亞里斯多德,他們都是在西元前就看清人性的黑暗面,於是不斷地強調自修、內省的能力,亞里斯多德曾說:「能征服自己慾望的人比征服敵人的人來得勇敢;人生最困難的戰役就是戰勝自己。」

雖然看起來作者是在為政府提出建言,但越看越能發現,他其實苦口婆心想要溝通的人,是握有決定權的一般社會大眾,在民主社會裡,我們才是政府的主人,到底想要怎樣的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盡一點自己的心力。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閱讀] Love & Free - 日式小語激勵又感動人心

書名:Love & Free 夢想不會逃走,逃走的往往只是自己
作者:高橋步 / 譯者: 張秋明

這本書當時放在架上時,我心中嘀咕,很像又是本來騙錢的書了。
我錯的一塌糊塗!

那天從圖書館離開時,正好看到新書上架,順手拿了它就借回家了,這本書雖然不薄,但是大部份頁面都是兩頁一組,僅有一張圖配上一段甚至一句文字而已,整本書無特色景點,甚至連照片都是黑白的,沒想到後座力卻是如此驚人。

工作之後,官場文化稍稍磨掉了個性中一點點菱菱角角(汗顏,真的只有一點點),卻大大澆熄我過去常被人提及的熱血與活力,透過高橋在26歲時,與妻子一同旅行兩年所累積下的文字,那文字像子彈般發發打進我心,讀著讀著似乎當年意氣風發的背包客本色又回來了,說它是本療癒之書並不為過。

以下列出幾篇對我極為重要的章節:
  • [所謂表現者] - 節錄
我不想輕輕觸動一萬個人的心靈,
只想用力刺進一個人的心裡

  • [On The Road] - 節錄
即便只是原地踏步,鞋底也會耗損的。

  • [In the Calcuta***Prologue] - 節錄
「關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泰瑞莎修女

  • [有心的事業]
比起無心的義工,更多有心的調酒師,
對世界的貢獻更多。

比起無心的政客,更多清潔婦,
對社會的幫助更大。

只要從事「有心的事業」,就是對世界有用的人。

走在全世界的巷弄之中,我偶爾會這麼想。

  • [核心]  - 節錄
不需讀太多。
試著理解一本書直到每字每句都融化為止。
因為那樣才能體會真正的「有趣」。

貧窮國家卻心靈富足的人們,
如此笑著曉諭我。

  • [無題]
與其為了選擇而疲倦,寧可走累了而睡著

  • [無題]
不是為了未來而忍受現在,
而是為了未來而享受當下。



註:本書譯者張秋明,因為不懂日文,不確定他/她有沒有把書精髓翻出來,也許正是他/她讓台灣的讀者更能深刻體會書中的意涵,我想來謝謝他/她。

[閱讀] 打造富足新世界~ WE CAN DO IT!

書名:打造富足新世界
作者:穆罕默德.尤努斯
Name: Creating a World Without Poverty
Author: Muhammad Yunus 
2006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2008年台灣即翻譯出版了這本「打造富足新世界」一書,它的副標很清楚,這本書嘗試推廣「帶來幸福與和平的企業革命」之概念,讀完本書對我最重要的事便是我漸漸相信,助人的企業同樣也可能可以存在,甚至,他們發展得更好、更長久。

這本書撰寫的時間點,大概是2007年左右,當時由美國次級房貸的惡性金融泡沫,在世界各地正是吹得最大的時候,在所有人一片看好這泡泡可以繼續成長的時刻,尤努斯竟然反其道而行,獨具慧眼地提出不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的「社會企業(Social Business)」的概念;當2008歐美金融危機時,本書反而更像是預言性質般,讓讀者深思怎樣的錢才夠?財富得多少我們才會快樂?幫助人難道就不一定等於賠錢嗎?

尤努斯被稱為「窮人銀行家」,其實就是因為身在孟加拉的他,無法忍受自己學習歐美(盎格魯.薩克遜為首)的高尚經濟學後,回到國內卻看到那麼多人身在貧窮線下,這些窮人雖佔國家大部份人口,卻因無擔保品,根本無法從銀行借到錢做些小生意,於是,惡性循環之下,這些窮人的下一代繼續在這種貧窮的環境上生長,無法溫飽更別提受教育;他嘗試做出改變,自己掏腰包借一些錢給幾十位窮人,沒想到這些窮人在約定日期通通都還錢了!這完全顛覆他的想像,於是「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誕生了(Grameen意指「鄉村」),接著如格萊珉基金、醫院一個個成立,大部份都已損益兩平,並可以開始自行營運下去了。迄今,這個格萊珉體系已經幫助超過一億人,對於人民的實際影響,遠遠超過集合了世界菁英的世界銀行。

觀察其中的成功之處,便是尤努斯與他的團隊,衷心「相信」這群民眾,相信他們只是缺個機會,果然這些窮苦人家沒讓他失望,一個個努力讓自己脫離貧窮。

我自己從踏入非營利組織後,回頭看看自己所受的商業訓練,對於這世界的不公不義感到有些憤慨,但大部份時間卻是無奈與失望,可是讀了這本書後,我驚訝地發現,在六年後的今日,全世界包含台灣,「社會企業(social business)」已經廣為人知,僅需大家繼續推廣、增加大眾的瞭解,然而相較於「企業」概念,社會企業成長的幅度之高、之快,仍是讓人驚訝與開心。

世界是不是有可能會更好?!看看北歐國家,那種生活是我心中的烏托邦,課重稅來做社會福利,十足令人嚮往。同樣在歐洲的瑞士,2013年11月全民第二次公投,希望能限制公司最高層主管的薪資侷限為最低層員工的12倍,換成台灣的例子來看,如果總統府新進員工的薪資為3萬,代表總統不可以領超過36萬,雖然最後這案子沒有通過,但有近35%的瑞士人民投下贊成票。

甘地曾說「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成為你想看到的改變!是的!該是有志之士站起來的時候了,從「關注社會議題」就是一個好開始,願台灣能把反國防部大遊行等以「抗議」型式的投入,漸漸轉向到「社會企業」的創新與執行上,相信藉企業的力量,台灣進而世界一定會更好!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My Generation] 加入國際組織,為台灣發聲!!

人物: Scott Lin
夢想:加入國際組織,為台灣發聲!

來自南投草屯的中產階級,Scott成長背景就和大部份的台灣年輕人沒有兩樣,唯一比較幸運的一點,就是雖然身為家中長子,但家裡對於他想做的事給予支持;然而經過深談後,卻能明顯感受到Scott的決心和毅力,我想,應該是他父母也感受到他夢想熱情的熱度吧!

[啟蒙] 高中畢業的日本行
家裡因為做生意的緣故所以加入了獅子會,在高中畢業準備到大學前,Scott因緣際會到了大阪一個月,在那個月當中,Scott說自己「被迫」要和來自世界各地獅友們的孩子交流,這時才發現自己在高中風花雪月已經蹉跎了光陰,於是下定決定在大學要好好唸英文,期望能到國外念書!

[沈潛]大學四年的英文學習
在這個幾乎人人可念大學的年代,有人說大學(University)就像是「由你玩四年」般,可是Scott卻說,大學四年可算是他最用功的時候了。
一開始念英文,他選擇了「大家說英語」雜誌來讀,每天費心查單字、閱讀、收聽廣播與CD,這讀英文的習慣也就慢慢養成,後來英文漸上軌道後,他仍然每天花兩小時的時間,從「空中英語教室」雜誌讀到「Advanced」;下個目標,Scott開始希望改善自己的發音,自己主動開始聽CNN的線上新聞,還甚至「模仿」這些主播的發音,這些努力聚沙成塔,英文果真成為了他的強項。


[初探] 外交替代役 - 馬拉威
大學畢業後,Scott選擇先當兵,運氣極好的他,當時難得外交替代役開了電腦行政專長的缺,於是Scott以商科畢業生的身份順利被選中,也開始了自己的海外生活!
在高中、大學時,Scott參與學校的管樂社,最拿手的樂器就是小喇叭了,為了延續自己的興趣,這重量不輕的小喇叭也跟他一起飄洋到了馬拉威;Scott在當地想練習英文時,就參加當地浸信會(教會)的活動,後來甚至連同幾位外國人與台灣人等一起在當地組成了個小樂團,他也因此結交了些不同國家使館的朋友,更成為日本援外單位JICA官員的音樂老師,後來這位日本官員主動邀請台灣一起辦個棒球比賽,結果台灣還勝出呢!拍拍手!

Scott還提到,當時馬拉威首都市長的女兒要結婚,他也被邀請擔任婚禮伴奏,想想看在一場全黑人的場合,竟由一位台灣人為大家帶來美妙的音樂,這種經驗真的是太神奇了!

馬拉威當時是我國在南部非洲極重要的友邦(2007已斷交),也因為國家艱困的物質環境,各國援助組織前來插旗,身在當時的馬拉威就如同聯合國般,在台灣外交困境下,Scott好希望自己能盡力讓世界知道、看到、瞭解台灣,他終於下定決心,盼能投入國際組織的行列。回國前,Scott想為這一年留下完美的一點,還隻身挑戰了位於坦的非洲最高峰 - 吉利馬札羅山。

[再出發] 出國唸書去 - 美國Brandeis University
先工作幾年存了錢後,Scott準備前往美國唸書,他想念的科目和大部份台灣人一樣是MBA,可是他選擇學校的方式可不一樣,捨棄一般亞洲人常聽到的明星大學,Scott選擇麻州鄉下的Brandeis University,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猶太人被排擠無法進入如哈佛等名校,厲害的猶太人決定自己來開間學校,因為猶太人在美國政經地位崇高,影響力日增,因為多元的教學環境,漸漸成為培養世界各地政府官員的搖籃,Scott的同學就有安哥拉央行官員、世界銀行幹部等。

除了MBA課程外,Scott主動修了許多包含國際政策、國際組織、經濟發展政策、國際法、社會創業家精神等課程,在利用課餘時間參加了美國Net Impact組織(主要做社會企業創新的學生組織)、新英格蘭同學會(由台灣出資成立的學生團體),不但充實了許多相關知識、累積了不少經驗,也為未來的展翅做好準備。



[找機會] 聯合國大學 實習
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但有沒有機會進入它的相關組織呢?!其實是有的!總部位於日本的聯合國大學,分別在德國波昂、美國紐約與法國巴黎(與教科文組織一起)有分部,台灣人少數能進去學習的機會,便是申請「聯合國大學的實習機會」。

能找到聯合國大學這個機會,其實費了Scott很大的工夫去搜尋、詢問、調查,而他之前的所學與過去經驗果真讓Scott順利申請上聯合國大學德國分部的三個月實習機會,真正體驗成為國際組織一員的喜悅。

Scott補充,其實像是UN SPIDER(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Outer Space Affairs)當中也有台灣人在實習,只要自己主動些,仍是有機會加入聯合國的研究單位。



[展翅] 加入國合會
去年Scott加入了國合會,這單位是由外交部出資成立,也是台灣唯一半官方執行援外工作的單位,除了大家熟知的農技團的農業協助外,尚有包含投融資(如借錢給越南蓋高速公路)、人道援助(派人至南蘇丹、國際志工)與國際教育(提供友邦國家相關課程或獎學金)等業務。身在技術合作處的Scott,去年一口氣到了貝里斯、瓜地馬拉與宏都拉斯三個友邦考察計畫,沒想到當年在Brandeis其中一位同學,竟然是當時宏都拉斯總統的女兒,因為她的關係,Scott竟也順利進到總統府和總統相見歡,這些都是過去他從未想到的經驗。


[學習對象] 前駐日大使 - 羅福全
為忠實的台獨份子羅福全,從到美國唸書後,在當時戒嚴時期被列入黑名單後就再也無法回到台灣,上帝關了一扇窗後,為他打開了另外一扇門,羅福全以美國籍進入聯合國工作,多年來足跡遍佈全球,與各國無數政要、使節、諾貝爾獎得主合作交流,累積了豐厚的人脈,也終在陳水扁時期擔任駐日大使,成功拉近台日之間的關係。

Scott並不是因為政治立場而崇拜羅福全,而是因為羅福全他從一而終為台灣發聲的勇氣與堅持,這股信念推著羅福全一步步接受並克服挑戰,在今日,為台灣發聲的心,也支持著Scott一步步往夢想前進著。


[延伸閱讀] 榮町少年走天下 - 羅福全回憶錄
這本書為羅福全口述,經陳柔縉改寫而成。如書中所言,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羅福全精彩一生,不似大部份有錢人家子弟經商,目睹228慘劇的他,選了一條辛苦的路,只希望能為台灣發聲。在這政治極為敏感的時代,捫心自問,台灣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從一而終呢?!看到這朝令夕改、胡言亂語的政治現況,答案呼之欲出。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閱讀] 中國悄悄佔領全世界,世界與台灣該何去何從

書名:中國悄悄佔領全世界
Name: China's Silent Army:
The Pioneers, Traders, Fixers And Workers Who Are Remarking The World In Beijing's Image

類似的書名,近年來出現在各大書局的排行榜上,可是就像溫室效應一樣,一下子被媒體炒作的太過厲害,等到時間更迭之後,人們彷彿忘了這件事,然而溫室效應卻不會因人們不再注意而消失;同樣地,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雖在前幾年被媒體報到爛了,但這些年來,世界各地的媒體工作者仍持續關注著這個國家,兩位西班牙記者費盡千辛萬苦,又希望保持著作的中立性,「自費」飛到25個國家做調查,這本書讓我們得以在溫暖的房間內就能藉著兩位著者深入虎穴,一同探究這條巨龍葫蘆裡到底賣甚麼藥。

也許因為翻譯的關係,本書在資訊量極大的情況下,乍看會讓人覺得有些雜亂無章,但深究每個故事,還是可以清楚得知作者想說明的事,中國「已經」佔領了幾乎全世界。

以地理位置來看,無論是上方的俄羅斯、西方的中亞、下方的緬甸,從森林資源、天然氣、玉石,通通已經落入中國手上,兩位記者也在新疆採訪時,實際觀察到中國正在以漢文化「同化並消滅」維吾爾族文化的驚人事實。

接下來再把目光放到南美與非洲,哪裡有資源、哪裡就有中國人,趁著2008歐美金融風暴的時刻,中國趁機補入西方人退出的市場,這當中也包含了伊朗,作者指出中國厲害的兩面手法,先在聯合國上冠冕堂皇地說些支持制裁的話,卻又透過白花花的現金和品質堪憂的重大建設,向低度開發國家換取天然資源,一旦西方組織想要介入弄清楚交易內容時,中國統一的回答:「中國不會介入他國內政,所有交易內容皆屬機密,恕難公開。」打開全世界的記者。

但西班牙人可能天性就是愛挑戰,臥底成為大學教授、投資者或是木地板製造商,想盡辦法就是要弄清楚中國在這些國家究竟涉入的程度有多深,每個故事的結論似乎都是一樣,這些國家已經在經濟上被中國殖民了。

1. 人權問題
中國的人權問題舉世皆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其實人權還甚至有走回頭路的趨勢;這本書就揭發很多東南沿海的商人,到西部農村招募無知的農民,給予極低的薪資、福利,騙取這些人到非洲、南美等地協助開發,據稱,非洲地區目前已經有50萬名的中國勞工,而許多證據也顯示當地雇工的生活品質還更差。

2. 助紂為虐
大家知道緬甸大概是因為翁山蘇姬,不過軍政府在緬甸的所作所為才是讓人真正毛骨悚然的。兩位記者喬裝成木材商到了緬甸北部的克欽邦,這裡的人因文化不同一直都想鬧獨立,緬甸軍政府藉中國之手,大力在緬北砍樹、開山、挖玉,工人就是以當地原住民為主,環境差就別提了,更讓人難過的一點,工頭們會利用「海洛英」來控制腐化當地的雇工,這些現象越來越惡化。今日,緬甸政府不再擔憂獨立問題,中國政府也獲得自己想要的木材和玉石,而克欽邦的老百姓呢?!

3. 台灣人睜開眼
兩位記者也針對台灣議題,訪問了2007年當時斷交的哥斯大黎加總統與外交部長,兩位都義正言辭表達自己早就想和中國交朋友了,他們也表示,當時包含瓜地馬拉、巴拿馬等國也在排隊等建交、斷交,但中國怕這台灣人仇中雪球越滾越大,才趕緊喊停。兩位記者繼續追著ECFA議題訪問了許多民進黨的人員,甚至陳水扁還從獄中寫信給他們自清;聰明的西班牙人並沒有說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不過卻明確指出,簽下ECFA,已經是中國統一的第一步棋到位了... 然而他們可能沒說的一點,那就是台灣的經濟狀況難道有不簽ECFA的選擇嗎?!

身在與政府國際事務有些關係的組織中,很明顯可感受到台灣政府官員還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每年花錢幫助友邦究竟有沒有用?友邦有沒有感?他們到底要的是什麼?
我真的很希望大家不要再自欺欺人,先趕緊想辦法迎接中國世紀才是最重要的,我好擔心台灣能與中國談的條件正一點一滴流失中...

4. 後記
世界強權美國,今日仍無所不用其極想獲得世界各地的資源,像是行賄給奈吉利亞的政府官員等,大家也別忘記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老美還從根本不願意簽署防治溫室效應的京都議定書,誰是魔鬼?!誰是天使?!

這本書一昧挖出中國最恐怖的真相,可從他們口中聽出他們認為自己是「西方媒體」的價值觀,想想,中國做的這些事跟歐美國家相比,其實只是手法比歐美部分國家拙劣了些,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仍是最慘卻有最無聲的受害者呀...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電影] 午夜巴黎,想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嗎?

電影名稱:午夜巴黎
Name: Midnight in Paris

這部十足伍迪愛倫風味的電影,一直沒有機會去看,但因為在udn電視台看到一個節目專訪「逗點文創結社」的發行人陳夏民的專訪,年輕的他生動地描述自己與另外一家「一人出版社」的發行人劉霽看到這部片的感動,也逼得我馬上衝去租電影來看。

如同全世界,台灣的出版業因為多媒體興起而漸趨艱困,這兩人都因為抱著對文字的熱情,竟然就跳下來自己做出版社,這時又覺得台灣這種人文環境還不賴耶!(或是兩位發行人太有種?!) 午夜巴黎在講的是一個頗負盛名的好萊塢編劇者,身在那紙醉金迷的環境裡,又偏偏希望能追尋自己的文學夢,和家人到巴黎旅行時,因緣際會就這樣演出時空穿越劇,走進了文學所謂「黃金年代」的巴黎,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論是畢卡索、米羅等畫家齊聚巴黎,連文學家海明威、費茲傑羅(大亨小傳作者)等人都是巴黎的座上賓,藝文氣息之盛可見一斑,電影主人翁的偶像就是前面講的兩位作家。

恰恰好,台灣的這兩位發行人又都很崇拜海明威與費茲傑羅,於是他們決定開始了個「午夜巴黎出版計畫」,陳夏民、劉霽分別挑選海與費的極短篇,一個用光明,一個就用黑暗,極度對比也極度對照,今年初又在加入了南方家園出版社,將黃金年代作者間的「信」通通蒐集起來,舞出了午夜巴黎的第二回;將這些書交相看,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似乎可慢慢拼湊出這些作者當時的生活背景,後續會再與大家分享他們的書。

想起我上一次去巴黎已經是六年前了,好久呀...(遠目) 一個朋友說,巴黎是個讓人覺得每個街角都有故事再發生的城市,我非常認同,不免想起自己的國家,現在剛從大破大立中走出,看到艋舺、女朋友.男朋友等電影,我都替找城市中「沒有改變」景色的導演感到辛苦,是呀!我們的城市沒有記憶性,這是擁有短暫歷史國度的宿命,不過,只要人人有心,我們也能為後代的子子孫孫留下些人文歷史吧!

註:這電影海報莫名其妙,硬是把梵谷的星空套入,唯一有相關點就是這幅畫是在法國創作的,可是那也是在南法呀...  

[改變] 小小芽菜,改變飲食新希望

創業公司:綠藤生機Greenvines
經過朋友介紹,我有了機會和這家公司的創辦人之一當面請益,深刻感受到她以及她們團隊的朝氣與想改善社會的決心。期待這股創業的力量,可以在台灣各地遍地開花,鼓舞更多年輕人擺開這22k的惱人薪事。

創辦這家公司的老闆是三個台大財金系畢業的三個年輕人,畢業後大家分別加入外商公司,在信義區過著光鮮亮麗的生活,但在工作了幾年之後,有一天三人聚首,恰好其中一人的父親皆為台大園藝系教授,可以提供基本的支持,三人想,那何不就開始創業吧?!

芽菜,其實就是蔬菜種子的發芽苗,包含綠豆、苜蓿、蘿蔔嬰、紫高麗等。創辦人說,種子蘊藏了植物生長的能量,但未發芽前,這些營養素都「睡著」了,唯有透過發芽的方式,才能把這些營養素釋放出來,不過種子長大的時間也得控制好,一旦過了頭,營養素就容易消耗光了。這家公司目前已經算是台灣最大的芽菜供應業者,商品都已經鋪入許多超市系統,三人還積極開發衍生性商品,像是洗髮精、沐浴乳等產品,他們的宗旨很單純,就是希望把這種自然、無人工的化學物質介紹給大眾。

這概念其實感覺起來挺單純的,而且芽菜大家小學都種過了,但要把這發展成事業,其中仍有許多know-how的,更別提一個個挑戰和難題要如何去解決囉!

綠藤還有一點讓我非常感動的,他們雖然才創立幾年,但已經開始做企業社會責任(CSR)了。比起城市。台灣社會可能因隔代教養、爸媽外出工作等因素,偏鄉孩子比較容易有飲食不健康的狀況,他們如獲邀,也會很樂意自費到這些學校去演講和分享;在「營養教育」中,有個方式就是讓學生自己參與種菜,藉著這過程的確能改善學童攝取蔬菜的情形;因此綠藤的演講總會教導孩子如何在家種芽菜,希望藉此把正確飲食的概念傳達出去,真是要給他們鼓鼓掌呀! 如果真有興趣找他們去演講,我也可以來幫忙問問呀!

現在~ 我正和同事團購這芽菜,實際給他們支持啦!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改變] 台灣人的祕魯學校

學校名稱:Helping Overcome Obstacles Peru
創立人:李尚儒 (國籍:台灣)
http://www.hoopperu.org/index.php
人籟介紹: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tw/-/4956-2012-03-02-09-59-04

什麼叫做先進國家?! 人均GDP達XXX美金?! 家裡有幾棟洋房、名車、電視等?! 即使我們心中應該認為答案應該不是那麼膚淺的,然而,就世界大部分政府、企業的資料看來,資本主義的菌絲早已長入我們的心中,很自然地我們就會把有錢的國家 = 先進的國家 = 好的國家。

不過我卻認為,對世界真心的關心才是看出一個國家是否已可被稱上先進的關鍵。天下雜誌最近介紹的屏東基督教醫院一案(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449),這間小小的醫院在我國與馬拉威斷交後,仍願意付出人力、物力繼續幫助這個國家的人民,其成就早已超越臺灣政府以「鞏固邦誼」為出發點的援外策略。

無獨有偶,這位李尚儒,竟也在祕魯南部大城Arequipa邊邊,創立了這所學校,提供旅人們一個擔任志工來改善當地教育的機會,更讓人值得肯定的,是他們已有「社會企業(socail business)」的模式,以提供西班牙文學習的機會來募得學校所需資金。

在台灣這種望子成龍、成鳳的社會,所謂成龍、成鳳其實說穿了就是指經濟上、工作上(職位)的成就,這位具醫師資格的李尚儒所面對的家庭壓力可想而知。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自己必須尋找讓自己「快樂」的方式,這個習題很難,但已經有人為我們寫下更多的參考答案,勉勵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具備如此的勇氣與決心。

註:許多台灣背包客到秘魯的Arequipa旅行時,主要就是為了辦進入智利或阿根廷等國的南美簽證,往往錯過好好看看這個美麗的都市。現在,又多了一個機會深入了解祕魯,透過擔任Hoop志工,不但可增加人生經歷,讓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旅行提升到「公益」層面,助人的快樂感更是比看到美景的快感來得長久,所以,快加入Hoop吧!

[雜誌] 希望台灣

雜誌名:天下雜誌 - 第540期 - 希望台灣
台灣好悶。

悶的原因不外乎兩點,「政治動亂」和「經濟疲乏」。經濟不好導因於出口導向的台灣,因為產業升級(包含工業、服務業)尚未完成,加上自己的市場又小,淺碟型的發展情況下,造成長久以來都必須仰賴歐美大廠的訂單,只要他們不好,我們也難好到哪裡去。而政治動亂,應該就可稱作是新興民主國家的通病,一言以蔽之,剛剛拿到自己國家決定權的民眾,只知道自己有許許多多的「權力」,忘了也必須盡極大程度的「義務」。

還記得每次旅行或唸書一陣子回到台灣,總會被台灣的人情味、方便性、安全性與歸屬感給深深感動。那次從德國交換學生回來,第一次隔了一年才回到國內,回國後第一次到飲料店,看著店員為了杯50元以內的飲料,在親切的點餐後,親手搖著那不鏽鋼的瓶子,傳來冰塊撞擊瓶身那清脆的聲音,倒進杯子後上面有著誘人的泡沫,將其封口之後,還不忘把杯身用抹布擦一下再交給我。比起德國人的寒冷個性,能夠兼顧高品質並提供溫暖的地方,也許世界上只有台灣,誇張點說,當下還真有點鼻酸的感覺。

然而,回國幾個月後,對於台灣的好早就習以為常,但需要大家一同付出來改進的地方,卻在新聞媒體的渲染之下,也像是中了政客的蠱,除了謾罵、嫌棄,完全無法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式,久而久之,這歪風竟成了台灣社會的「主流」。

天下雜誌再次使出柔情攻勢,邀請幾位名人和無名小卒說出自己對台灣的希望,許多故事都是我們耳熟能詳卻又被瑣事蓋住的,非常值得花時間找回那正面的力量。日本作家高橋步指出:「比起無心的政客,更多的清潔婦,對社會的幫助更大。只要從事『有心的事業』,就是對世界有用的人。」身為台灣人,做好自己的本份外,也應嘗試對社會議題費心力去了解、思考、參與、改變,如同陳文茜說的:「不信希望喚不回」!台灣加油!

[閱讀] 令人會心一笑的法式幽默

書名:明天我就不幹了!
Name: Complètement cramé

這本書的名字超吸睛,不知說中多少人的心聲,我也不免俗花了週末把它K完。最大的心得就是,書名取得好,還真的能多賣幾本書呀...
(註:書名和內容完全無關,如果想看這本書尋找整老闆的同仇敵愾就免了吧!)

這本由法國作家完成的書,是本極輕鬆有趣的小品,推薦給所有愛輕文學的朋友,不知道是不是現代法國作家的共通處,邊看我很自然會聯想到另外一本法國作品[刺蝟的優雅],應該就是那種法國人對話的fu,就像看日本人寫的作品,總會感覺到有種神經質的味道吧!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之處有三個:
1. 精確描寫英國v.s.法國的文化差異
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角度,描寫一位隱藏自己身份的英國富翁到法國莊園當管家的故事,所以鬧了很多英翻法的笑話,有很多我也是第一次聽到,算是看這本書的收獲囉!

2. 恰到好處的法式幽默:
法國人很自豪自己的幽默,不過一個日本朋友曾提到,他法國朋友當時在四川大地震時,就曾拿不幸罹難的中國人開玩笑,說他們都長一樣,救難隊怎麼尋找呢?類似情況也發生在我在印度交換學生時的法國同學,他們也會拿台灣和印度開玩笑,其實我覺得是汙辱,但他卻搖搖頭無奈地表示我們不懂所謂的法式幽默。
這陰影在近年接觸些法國喜劇電影有些改觀(感謝光點這類電影院的努力),然後這本書也算是真正把「法式幽默」好好表現出來,我自己在房間看時,還會不小心大笑出來,真的非常厲害,大家可以來看看!

3. 主人翁的整人專家個性:
可能我也是一個愛整人的人吧...(孩子氣),所以這位已經60幾歲的主角做出很多整人妙招時,我還真想把這些招式都做筆記下來,可說是有種讓我找到知己的感覺,能想出這些花招的作者,我猜想他應該平常也很愛捉弄人無誤!呵!

如果怕文字量很大的朋友,這本書真的不賴,畢竟它文字簡單,每一節都大概5~6頁,很好掌控閱讀的進度,另外就是感人成分也算是有,就把它當作一部比較有內涵的好萊塢小品電影來看就是囉!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閱讀] 再次戒嚴,讓臺灣經濟奇蹟重現?!

書名:成與敗 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
Name: How Asia Work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Region
過年前,正好看到天下雜誌推薦過年必看書的清單,排序第一的便是這本由英國作家所著的書,特地趕到過年旅行前買了這本書好在路上看,沒想到,每每看完一個章節後,都有一種想起身拍案叫好的衝動,幾個夜晚甚至驚嘆到失眠,不得不說,我第一次有種大學所學的經濟被打通的感覺。除此之外,這位作家實際走訪臺灣、日本、中國、南韓、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搜集分析驚人的資料所得的結論,更是讓我完完全全佩服,且看我一一將重要的觀點簡述出來。

1. 別理國際組織了!(包含世界銀行、國際貨幣組織和亞洲開發銀行)
    作者稱這些國際組織大多都是「盎格魯薩克遜」體系,其實說穿了這些組織都是講英文的人在當家,偏偏這些國家又都早已工業化,如世銀提倡的「自由化」,從遵循這些國際組織最徹底的泰國來看,自由開放的結果,讓泰國成為1997亞洲金融風暴第一個倒下的國家。
    這本書的章節編排,符合作者認為第三世界國家興起應遵循的路徑:農業 -> 工業 -> 金融業,也就是說要先把農業顧好達到一定水準後,再來繼續發展工作,接著才能進入金融業的蓬勃發展,前述的泰國,就是因為在農業、工作沒做好,直接進入金融開放,雖然有著全東南亞最大的銀行,但國家體質仍脆弱,所以GDP仍然起不來。





2. 臺灣經濟奇蹟怎麼來的?

    無論是看書、看電影,每次只要有出現臺灣(Taiwan)的字樣,我都會有種淡淡的興奮感,畢竟臺灣真的很少出現在世界的舞台和教科書上呀!
    而這本書把臺灣、日本、南韓、中國稱作東亞經濟發展成功的國度 (新加坡、香港為離岸金融中心,對作者來說這情形和國家發展不同,故略過不談),所以很自然地臺灣就會不停被提及也拿來比較。
    作者雖然還是個劍橋的博士生,不過工作經驗已經很豐富的他,用深刻觀察的視點,竟也把東北亞四國成功的因素找出來,那也就是「土地改革成功」。他認為,當打破舊時土地政策後,普羅大眾擁有私有土地後,因為農民開始為「自己」工作了,其生產量、技術將會大幅度的上升,也因為農業產量上升後,農產品開始出口,大家慢慢累積點財富,才有可能在工業興起的時候擁有資金,進而支撐國內工作的興起。
    小時候課本學到的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這些在作者眼裡都是極為正確也具關鍵意義的,當時政府會這麼用心來做土地改革,甚至被作者認為是世界第一,也可反映出蔣介石政府擔心失去中國大陸江山的慘案再次發生,趕緊要把農民起義這項因素消滅,恰好讓臺灣漸漸從農業壯大後,漸漸走向輕工業、重工業,才有我們今日的光景。
    同理,其實包含臺灣、日本、南韓的農業政策比起世界都相當高,作者認為因是因為三國政府有種虧欠農業之感。

3. 其實,臺灣注定輸韓國的

    剛開始接觸經濟時,課堂都會提到亞洲金融風暴時,教授大都會提到臺灣多厲害可從海嘯中躲掉,我猶記得當時心中認為南韓這國家不過爾爾而已,然而看看今日的南韓,GDP已經超越臺灣2000美金,誰敢相信他們當時曾破產破到一塌糊塗呢?!
    就作者的觀點看來,臺灣雖然有搭上經濟發展正確的列車,然而相較日韓,我們卻在工業化的途徑下有了幾項錯誤的政策,因而導致現在似乎產業受阻的現象,也當然造成GDP就是輸人的結果。因為書中大量介紹南韓的發展(將近1/3),在這邊也做了初步的重點整理,看完之後應就能瞭解臺灣輸在哪裡了。
a. 大獨裁者朴正熙的驚悚:(1960、1970年代)
    他正是現任南韓總理朴槿惠的父親(很多嬰兒潮世代的選民因為感念他為南韓做的事,在總統大選中選擇投給他的女兒),他雖為農民子弟,但從政以來就不斷地把「勝者為王」這件事放在心裡,無論是像國外學習技術、扶植國內產業時,他總會鼓勵無所不用其極去獲得資源和機密,更試著嘗試鼓勵國內廠商鬥爭,畢竟在國內撐過這場腥風血雨後,到了國外就能更有競爭力。而在掌控這群企業家時,朴正熙的做法如同現代的黑道老大,他首先把所有南韓財閥老板綁到過去日本在首爾的刑求室,逼迫所有老闆畫押承諾「如果國家有難,我XXX願意把財產全數捐給政府」,但他也同時開放國內的一些專制經營權給財閥,並設立嚴格的出口規訓,強迫所有企業得以「出口」為其發展主要目標,雖然他被暗殺,但這些精神仍由後繼者不斷延續。
b. 南韓人民真能吃苦:(1980年代前)
    之前曾聽說,在1997金融風暴時,許多南韓人把家裡的金飾拿出來捐或借給政府,這種情景真很難想像,不過我的南韓朋友真的證實了這件事。
    南韓政府為了鼓勵企業向外,企業非常好借錢且成本低,但人民利息幾乎為零,南韓人民儲蓄率雖比臺灣低,卻仍能撐起部份韓國企業所需,搭配向外舉債,南韓企業一點一滴累積實力。
c. 現代汽車的不朽:(1970年代迄今)
    鄭周來當時也在脅迫下簽了那合約,但他卻獲得政府輔助,在南韓東南邊的蔚山打造全世界最大的煉鋼生產鏈。誰能想像,當時世界銀行可是不願意借款,南韓人就是有這種能耐,四處舉債,雖然財務槓桿玩很大,也導致1997年泡沫破了之後破產,可是就像作者提及的,現代汽車無廉恥地偷學日本三菱的技術,又願意把眼光放眼購併義大利蓮花汽車、賠錢進美國市場練兵,就像被土蓋住的綠芽,因根早已扎入地底,所以在1997海嘯過後,各國援助進入且被迫開放金融自由後,現代汽車終於一舉站起來,還成為世界四大車廠之一。
    同樣的,在南韓還有其他企業也是類似的模式發展。
d. 私營化:(1980年代)
    臺灣重工業差日韓一大截,包含汽車、火車、高鐵,臺灣幾乎沒有選擇祇得進口。南韓很早就扶植國內的鋼鐵等重工業廠商,到一定程度後逼迫他們互相競爭,接著再次導向出口。臺灣的中鋼,在國營化之下,競爭力完全無法和日韓相比,也就造就我們永遠是做先進國家代工的宿命,這一點,我一邊看一邊都很想掉淚。

綜合以上幾個原因,南韓其實政府早已把眼光放在第一流的國家身上,我得說臺灣包含政府和人民都沒有做好同樣犧牲的準備。

4. 獨裁的利基
    從19世紀日本的幕府,到20世紀的南韓朴正熙、臺灣蔣介石、大陸鄧小平(朱鎔基),都是藉著類似戒嚴或獨裁的機會,好好推廣一些重大的經濟政策與建設,因為在特別時期,如地土的地就被分給一般農民,幾乎所有利害關係人都只能接受,也正是因為這些政策大方向正確,果然帶領國家往前走,如果大膽一點來說,我認為「臺灣的經濟奇蹟」發生的原因之一,便是當時的獨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