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成與敗 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
Name: How Asia Work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Region
過年前,正好看到天下雜誌推薦過年必看書的清單,排序第一的便是這本由英國作家所著的書,特地趕到過年旅行前買了這本書好在路上看,沒想到,每每看完一個章節後,都有一種想起身拍案叫好的衝動,幾個夜晚甚至驚嘆到失眠,不得不說,我第一次有種大學所學的經濟被打通的感覺。除此之外,這位作家實際走訪臺灣、日本、中國、南韓、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搜集分析驚人的資料所得的結論,更是讓我完完全全佩服,且看我一一將重要的觀點簡述出來。
1. 別理國際組織了!(包含世界銀行、國際貨幣組織和亞洲開發銀行)
作者稱這些國際組織大多都是「盎格魯薩克遜」體系,其實說穿了這些組織都是講英文的人在當家,偏偏這些國家又都早已工業化,如世銀提倡的「自由化」,從遵循這些國際組織最徹底的泰國來看,自由開放的結果,讓泰國成為1997亞洲金融風暴第一個倒下的國家。
這本書的章節編排,符合作者認為第三世界國家興起應遵循的路徑:農業 -> 工業 -> 金融業,也就是說要先把農業顧好達到一定水準後,再來繼續發展工作,接著才能進入金融業的蓬勃發展,前述的泰國,就是因為在農業、工作沒做好,直接進入金融開放,雖然有著全東南亞最大的銀行,但國家體質仍脆弱,所以GDP仍然起不來。
2. 臺灣經濟奇蹟怎麼來的?
無論是看書、看電影,每次只要有出現臺灣(Taiwan)的字樣,我都會有種淡淡的興奮感,畢竟臺灣真的很少出現在世界的舞台和教科書上呀!
而這本書把臺灣、日本、南韓、中國稱作東亞經濟發展成功的國度 (新加坡、香港為離岸金融中心,對作者來說這情形和國家發展不同,故略過不談),所以很自然地臺灣就會不停被提及也拿來比較。
作者雖然還是個劍橋的博士生,不過工作經驗已經很豐富的他,用深刻觀察的視點,竟也把東北亞四國成功的因素找出來,那也就是「土地改革成功」。他認為,當打破舊時土地政策後,普羅大眾擁有私有土地後,因為農民開始為「自己」工作了,其生產量、技術將會大幅度的上升,也因為農業產量上升後,農產品開始出口,大家慢慢累積點財富,才有可能在工業興起的時候擁有資金,進而支撐國內工作的興起。
小時候課本學到的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這些在作者眼裡都是極為正確也具關鍵意義的,當時政府會這麼用心來做土地改革,甚至被作者認為是世界第一,也可反映出蔣介石政府擔心失去中國大陸江山的慘案再次發生,趕緊要把農民起義這項因素消滅,恰好讓臺灣漸漸從農業壯大後,漸漸走向輕工業、重工業,才有我們今日的光景。
同理,其實包含臺灣、日本、南韓的農業政策比起世界都相當高,作者認為因是因為三國政府有種虧欠農業之感。
3. 其實,臺灣注定輸韓國的
剛開始接觸經濟時,課堂都會提到亞洲金融風暴時,教授大都會提到臺灣多厲害可從海嘯中躲掉,我猶記得當時心中認為南韓這國家不過爾爾而已,然而看看今日的南韓,GDP已經超越臺灣2000美金,誰敢相信他們當時曾破產破到一塌糊塗呢?!
就作者的觀點看來,臺灣雖然有搭上經濟發展正確的列車,然而相較日韓,我們卻在工業化的途徑下有了幾項錯誤的政策,因而導致現在似乎產業受阻的現象,也當然造成GDP就是輸人的結果。因為書中大量介紹南韓的發展(將近1/3),在這邊也做了初步的重點整理,看完之後應就能瞭解臺灣輸在哪裡了。
a.
大獨裁者朴正熙的驚悚:(1960、1970年代)
他正是現任南韓總理朴槿惠的父親(很多嬰兒潮世代的選民因為感念他為南韓做的事,在總統大選中選擇投給他的女兒),他雖為農民子弟,但從政以來就不斷地把「勝者為王」這件事放在心裡,無論是像國外學習技術、扶植國內產業時,他總會鼓勵無所不用其極去獲得資源和機密,更試著嘗試鼓勵國內廠商鬥爭,畢竟在國內撐過這場腥風血雨後,到了國外就能更有競爭力。而在掌控這群企業家時,朴正熙的做法如同現代的黑道老大,他首先把所有南韓財閥老板綁到過去日本在首爾的刑求室,逼迫所有老闆畫押承諾「如果國家有難,我XXX願意把財產全數捐給政府」,但他也同時開放國內的一些專制經營權給財閥,並設立嚴格的出口規訓,強迫所有企業得以「出口」為其發展主要目標,雖然他被暗殺,但這些精神仍由後繼者不斷延續。
b. 南韓人民真能吃苦:(1980年代前)
之前曾聽說,在1997金融風暴時,許多南韓人把家裡的金飾拿出來捐或借給政府,這種情景真很難想像,不過我的南韓朋友真的證實了這件事。
南韓政府為了鼓勵企業向外,企業非常好借錢且成本低,但人民利息幾乎為零,南韓人民儲蓄率雖比臺灣低,卻仍能撐起部份韓國企業所需,搭配向外舉債,南韓企業一點一滴累積實力。
c. 現代汽車的不朽:(1970年代迄今)
鄭周來當時也在脅迫下簽了那合約,但他卻獲得政府輔助,在南韓東南邊的蔚山打造全世界最大的煉鋼生產鏈。誰能想像,當時世界銀行可是不願意借款,南韓人就是有這種能耐,四處舉債,雖然財務槓桿玩很大,也導致1997年泡沫破了之後破產,可是就像作者提及的,現代汽車無廉恥地偷學日本三菱的技術,又願意把眼光放眼購併義大利蓮花汽車、賠錢進美國市場練兵,就像被土蓋住的綠芽,因根早已扎入地底,所以在1997海嘯過後,各國援助進入且被迫開放金融自由後,現代汽車終於一舉站起來,還成為世界四大車廠之一。
同樣的,在南韓還有其他企業也是類似的模式發展。
d. 私營化:(1980年代)
臺灣重工業差日韓一大截,包含汽車、火車、高鐵,臺灣幾乎沒有選擇祇得進口。南韓很早就扶植國內的鋼鐵等重工業廠商,到一定程度後逼迫他們互相競爭,接著再次導向出口。臺灣的中鋼,在國營化之下,競爭力完全無法和日韓相比,也就造就我們永遠是做先進國家代工的宿命,這一點,我一邊看一邊都很想掉淚。
綜合以上幾個原因,南韓其實政府早已把眼光放在第一流的國家身上,我得說臺灣包含政府和人民都沒有做好同樣犧牲的準備。
4. 獨裁的利基
從19世紀日本的幕府,到20世紀的南韓朴正熙、臺灣蔣介石、大陸鄧小平(朱鎔基),都是藉著類似戒嚴或獨裁的機會,好好推廣一些重大的經濟政策與建設,因為在特別時期,如地土的地就被分給一般農民,幾乎所有利害關係人都只能接受,也正是因為這些政策大方向正確,果然帶領國家往前走,如果大膽一點來說,我認為「臺灣的經濟奇蹟」發生的原因之一,便是當時的獨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