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閱讀] 嘿!你想要一個怎麼樣的社會與未來?!

書名:文明的代價   
副標:追求繁榮、效率、正義、永續,沒有白吃的午餐
作者:Jeffrey D. Sachs
Book Name: 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從德國交換學生回來後,妹妹說我開始變得憤世忌俗,對於社會不公不義之事也總不免多說兩句,偶爾還會因時局而感覺失望與落寞。

然而看了這本書後,雖不能說我釋懷了,反倒可以自我安慰其實台灣在這股世界趨勢之下"not alone",前言中,高希均教授就已經提到,本書針砭許多美國當代的現象,都可以借鏡台灣的現況;所以我也發現,如果把這本書中出現的「美國」換成「台灣」,大致上高達七、八成的內容都可以互通,因此這本書確實為一本對社會有改變企圖的人極富參考價值的書籍。


  • 作者推崇的經濟理論:大政府的「混合型經濟」

相較起放任型的自由經濟主義,作者觀察世界各國歷史演進,發現人類其實是自私的,一旦開放全面性自由競爭,雖可創造少數單一企業極大化,卻可能造成貧富差距加大,在企業不斷增加的資本之下,由企業支持的遊說團體,將成為主導政府政策的主要人物,包含美國攻打中東國家、不願意簽署京都議定書、健保制度遲遲無法落實,這中間都是包含美國石油公司、製藥公司等居中斡旋的結果,然而受害最深的卻是普羅大眾;總之,不要相信如果企業賺錢後會拿來幫助一般小老百姓,這個概念與之前推荐的《How Asia Works》中,該名作者也強調東亞國家成功的關鍵因素便是嚴格的出口規訓,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 不要相信財閥講的話

台灣就像美國一樣面臨「加課富人稅」的兩難,稅收早已變成妖魔化,拿美國來看,媒體大多都是財閥經營,他們成為企業的打手,不斷「編造」謊言迷惑一般社會大眾,他們最常說的理論和作為,便是堅持生財有道,富人有能耐能賺那麼多錢,為什麼要剝削他們的錢來做社會福利,幫助那麼不事生產、混吃等死的失業、弱勢民眾呢?
乍聽之下似乎頗有道理,先別提這些財閥如何用各種方式影響政府施政,讓政府設計出友好企業的政策(腦袋裡出現台灣政府讓遠通拿下etc經營權的例子...),直接來看看與美國資本主義相對的福利國家來看,以瑞典為例,她的稅賦極高但也提供給人民非常棒的社會福利,書裡就提到一個例子,瑞典政府對於六歲以下孩童的福利為世界之冠,從婦女懷孕到孩子出生、長大,將讓父母無後顧之憂地(包含經濟上的資助)哺育下一代,這些健康的成長過程,直接反應在未來孩子成長的身心靈健康程度上,也因為良好的社會福利,相較於美國,出生於收入較低瑞典家庭的孩子,其實擁有和瑞典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一樣的機會與未來;今日,美國孩童的貧窮率達到19%,這群孩子中大多在國小四年級就放棄唸書(意即接下來就勉強讀完義務教育),可想而知這群年輕人也將增加未來政府在治安維護上的支出;我們又可以看看瑞典幾乎全民精兵制,對於這個國家長遠發展是會有多大的助益。


  • 少看電視多看書

作者將看電視時數與社會疏離程度作對比,相較之下,北歐、荷蘭、德語系國家的看電視時間遠少於美國、西班牙、義大利,(之前到瑞士同學家玩,才發現電視並非瑞士家庭的必備產品,他們僅需報紙與廣播),但前者對於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也同樣遠高於後者,前者年輕人對於社會議題關注的程度也同樣遠高於後者,這點會造成什麼影響?如大家都關注社會議題,就比較不會被媒體操控,進而不會斷章取義、驟下結論,減少被媒體牽著走的機率。


  • 了解「需要」與「想要」的不同

在這物質充斥社會的環境下,電視、網路上的商品宣傳不停地吸引我們去消費,由金錢堆砌起來的價值觀讓所有人陷入資本主義的流沙之中,不斷追求炫富、對資源無止盡開發,造成多少的社會問題;這一點可與上一點作呼應,看的電視越多,人們的私人消費、急躁傾向越高;如果我們多花一些時間在書上,增加與自己對話的機會,也許就能認清我們需要與想要的東西究竟為何。
作者舉了個例子,2009年智利的GDP僅是美國的1/5,但智利人民的快樂程度卻遠高於美國,大家都知道的快樂國- 不丹,更是一個鐵證。


  • 持守中道

作者推崇東方的釋迦牟尼佛與西方的亞里斯多德,他們都是在西元前就看清人性的黑暗面,於是不斷地強調自修、內省的能力,亞里斯多德曾說:「能征服自己慾望的人比征服敵人的人來得勇敢;人生最困難的戰役就是戰勝自己。」

雖然看起來作者是在為政府提出建言,但越看越能發現,他其實苦口婆心想要溝通的人,是握有決定權的一般社會大眾,在民主社會裡,我們才是政府的主人,到底想要怎樣的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盡一點自己的心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