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目送
作者:龍應台
出版社:時報出版
我是一個愛小說的人,因為對於「散文」有種「老在談小情小愛」的既定印象,可是龍應台的散文卻總有一種時代劇的感覺,明明講得是自己身邊的小事,卻能打進我心喚起我對土地、親朋好友、時光流逝的無奈與反思。每篇文章不超過3頁,在龍應台拍攝照片穿插之下,每篇文章雖可很快看完,但之後在腦海中咀嚼時,反而更覺有味!- 高明的書名
- 經典概念
1. 手足如大樹:
龍應台提到,從她與兄弟忙碌成長、各奔東西的過程中,似乎與朋友更加親密,與手足之間的關係,僅繫於「父母」身上;她認為這層關係就像一棵茂密的大樹一樣,雖然大家彼此不常聯繫,但那個「根」卻永遠再一起,這與我們家的狀況倒還挺類似的。
2. 香港的國家概念:
惜才的港大在龍應台寫《大江大海》一書時,將學校最棒的一間研究者宿舍給了她,在這之前,龍應台也在香港生活了好一段時間。
她發現,香港人對於「國家」的概念非常有趣,電視報導某人離開或回來香港,都會說是「離港」或「返港」,這與我們相當不同,即使現在香港已經回歸中國15年了,但他們對於中國的這個國家概念仍在多次觀念衝突下並無整合;這其實讓我想起日內瓦,在「瑞士」尚未形成國家時,日內瓦也有這種無根的感覺,後來日內瓦選擇加入瑞士聯邦,其中考量的依據又是甚麼呢?期待未來有機會好好了解一下。
3. 香港的優勢:
近日的港澳「移民台灣」潮,雖然趨勢論者相信這只是暫時的,就像當時回歸前,香港人移往海外的情況一樣;2007年在澳洲墨爾本時,當地台灣人就跟我說,現在最會做香港菜的廚師已經在當地了;不過難道香港沒有甚麼值得自己驕傲的嗎?
龍應台再點出香港的好 -「中西融合」,看看台灣辦得國際展覽或活動,常常會讓人發現些不合宜的行為出現,如致詞人喧賓奪主、國際禮節沒注意到等,這現象在中國更是誇張,不過中國現在大多直接花大錢委外做,難說他們究竟有沒有比較好(我覺得應該不至於啦!);相較之下,為何香港能表現得體,這與西方文化的早已因殖民融入他們的DNA有絕對性的關係。其實就像我們台灣人哈日一樣囉!
4. 老人的世界
「對她,是不是整個世界都已經被陌生人佔領,是不是一種江山變色,一種被迫流亡,一種完全無法抵抗的放逐,一種秘密進行的、決絕的眾叛親離?」
這是龍應台說自己母親的狀況,不用說她母親,現在我到了西門町、一中街或新崛江,類似的感覺就已經很強烈了,更何況是老人呢?!這點給了我很大的警惕,也提醒我和父母或其他長者互動時,要更多分體諒與關懷。
5. 父母的驕傲
「他的志得意滿,實在掩藏不住。每一個謙虛的詞,其實都是最誇張的炫耀。你忍耐著。」
這則是龍應台講自己的爸爸,是呀!傳統的台灣父母,極少誇獎孩子,反而是向老兵在炫耀當年勇,總是「故意」輕描淡寫地提到孩子們的所作所為,這點我也有深刻的體悟;原來龍應台也遇到這狀況,是呀!這就是咱們父母表達對自己孩子「肯定」的方式呀!
在書的最後,龍應台寫到他們帶著父親的骨灰回到中國的故鄉,本來堅強的她,竟在聽到當地親戚請來的葬儀隊以「鄉音」唱出緬懷親人的調子時,腦海裡出現小時候爸爸吟唱《出師表》或其他詩詞時,總會在某些片段流淚的畫面,這時候她才深刻了解到,父親可是終於「回家」了。也就因為這個衝擊,引起她後續費盡心力撰寫《大江大海》的決心,那瞬間她有了使命,要為這些1949年流離失所的人們留下他們逝去的青春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