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諾魯] 誰說只有酒才能讓人醉~

酒,在幾乎所有文明中都佔了一席之地;中華文化更是如此;北宋蘇軾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道盡人世間多少無奈;唐朝詩仙李白也是嗜酒人之一,最後還為了追月而墜湖而逝,為他傳奇的人生再添一筆。

  • 基因大不同
曾看過一個報導,探討「酒精」對於各族群的影響之差異,作者的論點指出有較精明釀酒技術的民族,因其攝取酒精頻率與程度較高,因此酒精對於人身體的負面影響也會較小,簡單來說,同樣是喝酒,擁有悠久歷史釀酒文化的漢民族相較於南島民族的原住民,應是原住民身體所受的傷害較大;就這理論來說,原住民較易藉酒精得到興奮感,但就這理論推測,漢民族酒量會比較好,然而就印象中又似乎是相反,所以這論點的真實性大家就參考參考吧!

同理,另外還有個類似的例子:日本人長壽是出名的,其飲食健康應為主因之一,像是國人熟知的日式炸豬排、天婦羅等食物,其實都是航海大發現之後,由葡萄牙人等傳入,相較於漢民族早就有的「炸」烹飪方式,日本人接觸「炸物」歷史短得多;也因此我們可以說,炸物對其健康影響程度較大,就有日本學者以此說明為什麼日本人的大腸癌比例偏高。我想應該有讀者會馬上說,漢民族的台灣人的大腸癌比例也高呀!我的論辯會是,相較於老祖宗,咱們炸物幾乎是餐餐都有,即使代謝炸物的演化早已開始,但仍趕不上我們吃這些食物的增加速度囉!

  • 沒酒怎麼嗨?! - KAVA登場
回到主題來,究竟在「酒」取得困難情況之下,人們如何讓Party盡興呢?!之前在做南太島民的飲食調查時,就得知一種稱作「Kava」的飲品,對於部分南太平洋島民來說,其地位可是比「酒」還來得重要,終於在諾魯得以品嘗之。
 
Kava是一種外表看起來像是花生的植物,但它在地下的部分僅有根,而這些「根」磨成粉後就變成Kava粉;要飲用時,必須準備一個類似搓愛玉、可過濾的網子,接著以臉盆盛水,兩手抓著網子在臉盆內搓呀搓的,等到水變成泥巴水的顏色時,Kava飲品就已大功告成。
 
世界上最重要的Kava產地是斐濟,商人已經把其變成一種行銷全世界的商品,包含諾魯、澳洲等地都可以方便買到。而對於斐濟人來說,喝Kava是重要典禮上必備的,舉娶了斐濟太太的諾魯總統來說,每當有重要節慶時,都會由幕僚準備好一臉盆的Kava,接著由總統先喝,再按照地位尊卑,一個個依著「同個臉盆」傳下去喝,此舉不但可增加大家的感情,也能藉著Kava神奇的效果,讓Party場面更加嗨。

喝了Kava究竟會如何呢?!可以簡單地把Kava當作「麻醉劑」,從Kava進入嘴巴開始,從嘴脣、上顎、舌頭、喉嚨、肚子,會依序開始慢慢麻起來,據說喝多了會有類似喝醉酒的輕飄飄感覺,也有些人再喝了許多Kava之後會沈沈睡去,再隔天還會有宿醉的感覺。可是因為Kava對我來說,味道真的和泥巴和著中藥的味道,實在無法喝太多,等著有喝Kava喝到醉的朋友來分享心得囉!

那喝Kava會不會有副作用呢?!根據一個同事的分享以及網路上的資料,似乎喝Kava的副作用尚未被定義出來,不過仍有人說喝Kava過量會在皮膚上出現白斑,當地人稱其為「Kani-Kani」;無論如何,刺激性的東西還是適量就好吧!

  • 澳洲禁止Kava
澳洲也有為數不少的原住民,之前到北領地(North Territory)旅行時,發現在任何商店買酒都必須登記人們的護照或身分證號碼,此舉之原因是因為當地原住民嚴重的酗酒問題,而當局擔心會有人協助原住民買酒,因而要求所有人都需登錄這項資訊;這裡先不討論究竟無奈的澳洲原住民為何要喝酒,先來看看澳洲原住民如何拐彎尋找其他方式。

沒錯!他們直接買Kava來喝,也是因為這樣,澳洲已經對Kava提出一些禁令,同樣希望能阻止當地原住民攝取過多的刺激物。

  • 穆斯林的夸特(Kwat/Qat)
Coca leaf  & candy

可蘭經不允許穆斯林飲酒,虔誠的人們該如何是好?!最近看了本非洲遊記,作者就談到這種盛產於伊索比亞東南部的「夸特」,食用方式類似南美印加人不時放入嘴裡嚼、泡茶來喝的古柯葉,但南美人是為了增加身體含氧量、減緩高山症的症狀,穆斯林卻是藉「夸特」達到酒精能達到刺激精神的效果;包含東北非、阿拉伯世界的回教徒,超過數百萬人天天吃夸特,葉門甚至有超過85%的成人天天食用。據說夸特的效果會有「令人快樂的興奮作用」,其氾濫的程度,讓世界衛生組織甚至已將其定義為八大毒品之一囉!


有人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酒之取得性、宗教合理性下,各地人們仍為了追求精神上的「嗨」,找到了好多對應的方式,藉由這些興奮劑了解不同的文化,也不失為一個有趣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