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將討論課綱中大家「都沒有發現」的其中一個嚴重錯誤,這個錯誤可是會讓我們貽笑大方、與國際脫節的唷!
- 台灣,半調子的宗教教育
拉美的天主教、以色列的猶太教、印度的印度教、中東的伊斯蘭教、東南亞的佛教、西藏的藏傳佛教等,這些國家的文化、國家發展、經濟狀況,都與該國主要人民信仰的宗教息息相關,然而在台灣的教科書中,除了歷史中以歐美史觀提出的十字軍東征、中世紀宗教改革等,對於其他宗教的歷史所提甚少,而公民中,對於宗教的介紹也僅限於幾個信仰人口較多的宗教之表面資訊介紹,對於其實際上的瞭解與認識,老實說,我覺得有跟沒有一樣。
在旅行世界各地時,這樣薄弱的宗教教育造成許多問題,有時雖只是簡單地鬧笑話、或惹人白眼外,長遠來說,缺乏文化智商(CQ, Cultural Quotient)已經讓台灣在經濟、政治上的發展備受侷限,對於國家絕非好事。
我將從自己開始,從目前負責學校的週末留宿活動開始,一點一滴地把宗教教育帶給孩子們,某個程度上來說,我認為這比國英數更加重要。
- 別再稱東南亞的佛教為「小乘」佛教
與歷史老師確認後,目前台灣的課本上仍是註明著佛教分成大乘與小乘,漏介紹藏傳佛教已經是嚴重的跟不上時代外,「誤將」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斯里蘭卡的佛教稱作「小乘」,除了是個過時的錯誤外,更把台灣課本以驕傲華人的中心思想一覽無遺。
到了緬甸時,人民慷慨、善良的天性,讓我懷疑起他們真的會是「為己」的小乘佛教嗎?!這讓我回國做了以下的資料搜集。
課本到底錯在哪?!
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經由印度著名的阿育王(Asoka)傳入斯里蘭卡,接著傳到其他東南亞地區,當時傳入的佛教被稱作「上座部佛教」。而大乘與小乘的稱呼,晚到西元一世紀於「妙法蓮華經」才被提及,因此從歷史的軸線看來,說東南亞的佛教是小乘,是個根本性的錯誤。
(阿育王是印度著名的帝王,他甚至將帝國版圖擴展到今日的伊拉克巴格達地區,而他最背後人稱道的,是他「宣揚佛教」、「濟世救人」的功績,目前全世界前三大非營利組織之一的「阿育王」基金會,更是世界上幫助「社會企業」成立最不遺餘力的組織。)
而東北亞長期稱呼錯誤一事,終於在1950年的佛教大會被討論,各國佛教領袖聚集於斯里蘭卡可倫坡,正式要求「廢除」小乘佛教的說法,一方面是那說法錯誤,二來是世界上早已沒有小乘佛教存在了。
- 歷史課本、教法、考題大不同
昨天與一位北部的歷史老師請益備課時,對於歷史課本、教法、考題已經大幅修正一事深感驚訝。先從考題來說,過去那種「挖空」的填空題,今日已經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需「先閱讀」「理解後」才能回答的題目為主,簡答題的份量也增加,雖然還不到完美的「開放式問題」,但就一步一步來吧!台灣還是有在進步的。
而歷史課本的部分,除了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揚起的半冊台灣史外,世界史部分也有些部分不以歐美主流歷史來介紹,這些都是成長與改進。
而在教法方面,有部分認真的歷史老師們(人數漸漸增加了),會同時參考當代的「歷史觀點」,如「非中原」的三星堆遺跡出土,動搖了華人一直篤信的中原主流文化外,大家吵得沸沸揚揚的「日據時代」歷史也通通在老師的用心上,有了各方面、各論點的介紹。而像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他因為其原住民的身份,在「抗日活動」上,他的教法更跳了,他自己整理後加入了「華人抗日」、「原住民抗日」活動的分析,讓學生對於原住民的被剝削、華人的日本化(所以李登輝會說釣魚台是日本的,也就不足為奇了),都有一個更廣泛的認識。
當然,以上分享的都是非常棒的老師們的嘗試,但在各單位的努力之下,這風氣就像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一樣,已經漸漸改變了台灣學習的樣貌,我個人是給予極大的肯定的。
- 教改,非易事...
大家總討論,到底要如何把孩子教得更好,是改課本(課綱)就好了嗎?!還是教法也要改,那考題勒,應該也要改吧?!這樣說起來,好像矛頭都指向「老師」了。
南韓教育部長曾說:「要看一個國家學生的程度,看看他們的老師就好。」在過去考上了公立學校老師,許多人抓著一本課本就能教一輩子,這些守舊的公務人員概念,正是教育改革路上最困難改善的一件事,好在政府、民間都有在調整,大家請繼續給予溫柔的關注與鼓勵。
而另外一個教改的大阻礙,你說是學生嗎?!不不!當然不是,答案是「家長」。台北市的家長,為了怕孩子上「傳統排名比較差」的學校,硬是讓「分數量尺制」再次上路,從小無學習障礙的資優生柯文哲,自然也是贊成的,就像連勝文不懂窮人的苦,柯文哲也不知道不會唸書(沒有機會好好念書)的人的苦。
這樣一來,本想打破「分數」排名迷失的教育部,又再次失敗了。台灣的孩子再次被逼向那「學習是為了考高分進名校」的思維,下一代台灣人繼續「背,多分」,這個問題可不比課綱微調不重要。
- 跨出舒適圈吧!
在緬甸旅行時,許多出來半年、一年旅行的西方人,第一句話總會說:「你是我第一個遇到的台灣人」,然後他會問:「你們台灣人都不出國嗎?!」我回答:「當然有呀!」,他們繼續問:「那他們主要都去哪呀?!」「日本或香港吧!」「是喔!那他們去那裡幹嘛呢?!」「Shopping & Eating...」台灣的國際觀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立起來。
如果,大家從出國目的地的選擇,都能跨出傳統思維,試著嘗試積個多天點假,認識一個不一樣的國度,我想台灣會不一樣的。
台灣會更好,大家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