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閱讀] 培養會思考的下一代,從十六歲開始學「哲學」

《十六歲的哲學課》是由一位日本高中老師所寫,他在學校教「倫理」,與台灣的「公民」類似,但他卻努力地把「哲學」一併帶入課程中,因為他相信,十六歲正是開始對既有事物存疑、追根究底地思考萬物的時間點。就我對於華德福教育粗淺的了解,我試著解釋如下,華德福教育認為人是每七年為一個階段,第三階段,從十五、十六歲開始,也正是在學習第一個七年的「美」、接下來七年的「善」後,到達「真」的時間點了。
美國形容台灣的媒體如同殭屍,然而平心而論,對於市場極為敏感的媒體產業,自然是因為觀眾就愛那些垃圾,光有視覺上衝擊而不思考的民眾,就變成非常容易被牽著鼻子走,說直接點,我們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想法、不愛思考,因為教育,並沒有教會我們要思考、如何思考。

  • 突然頓悟的我,對「哲學」產生興趣
「哲學」其實就是探究一切根源的學問,Philosophy一詞,更有「喜愛知識」、「喜愛求知」的意思。會有「科學」的誕生,也是從古希臘時代開始,人們開始對於神話不再滿足後,被那股迫切希望探究「為什麼」的決心,才引領著人類一步步地往前走。所以常有人說,哲學是科學之母。

在台灣升學制度下,我也是一關接著一關地被填鴨,渾渾噩噩地把大學讀完,再讀了兩個碩士,當要面對工作的選擇時,我發現自己的專業與興趣不太合,開始跌跌撞撞地尋求新人生,原來,過去我從沒想過,我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事。

就在幾個月前,我突然「好想要」讀點哲學呀!跑到圖書館借了幾本書,當然有幾個夜晚只看沒幾頁就睡著了(失眠的好幫手 - > 哲學叢書 XD),有一天突然看到這本《十六歲的哲學課》,終於讓我有系統地簡略地了解了「哲學」的發展,而「哲學」正與歷史的軌跡、人類發展相符合,我衷心相信,在十六歲學「哲學」這學門,遠比國英數自社更來得重要,只有當青少年認清自我後,他們才有可能知道自己是什麼、要幹嘛。

在與一個朋友提到我的這段「哲學」奇遇記後,他分享了自己早在上大學時,就已主動到哲學系去旁聽的往事,這位朋友也是我的朋友當中,極少數清楚自己是什麼、要幹嘛的人,看到他的灑脫與自在,我真希望自己也能早幾年就有這個機會接觸哲學。


  • 法國v.s. 台灣的作文題目

以下列出台法今年的會考作文題目:

〉〉台灣:
不分組:捨不得

〉〉法國:

1. 文學組:

·尊重所有生命是否為必要道德?

·我是過去所造成的嗎?

·論述1840年「美洲民主」一文

2. 理組:

·藝術作品是否永遠有意義?

·政治可否脫離現實?

·論述西賽羅公元前一世紀「論神性』」一文。
3.經濟社會組:
·個人的意識是否反應在其所屬的社會上?

·藝術家是否要學習?

·論述史賓諾莎「神學政治」一文。


法國高中,哲學課是必修,我們自然不能拿法台做直接比較,也有網友提出法國也有開始出現八股的教戰手冊,教學生如何考出高分,但無論如何,我們綜觀「法國」在世界的位子,他們的自信、想法讓世人崇拜、推崇,幾位法國出現的近代思想家,更形塑了今日「世界的樣子」,拿「西蒙.波娃」來說,沒有她,我們今日應該是不可能討論台灣會有「女」總統的議題。這些哲學思維,早在1808年拿破崙宣布創設「哲學考試」後,就已經開始累積了。

我們不能否認,希臘城邦的民主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去表達意見,比起華人到二十世紀才脫離帝制,雙方在「自由思想」的落差,因此要找回這兩千多年的差距,從西方哲學開始學起畢竟還是快速的。(東方哲學,多半以「孔子思想」為依歸,但現在講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西方的哲學思維還是較相近的)

  • 台灣的高中哲學發展
這本書台灣版的導讀,是由雲科大通是教育中心助理的簡端良教授所寫,他同時也是「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的教師,大家有興趣可上他們網站瞧瞧!其實,台灣正有一群有心的老師(以國文老師為主),正積極地要把哲學概念帶進自己的教室內!未來的高中教室!將會不一樣!

這次的課綱爭議,如果能有哲學課,不正是一個讓學生們討論的好機會嗎?!而學習哲學的目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學習『尊重』」,我們從幾次的爭議當中,都還是看到台灣人完全「不願意」聆聽對方的平行對話的習慣,因此原本以自主思考出發的討論,都變成惡鬥與謾罵。
唯有在大部份民眾都有「獨立思考」能力,台灣才可能走出民粹、不理性的內耗鬥爭,真正走出自己民主的路。
在此,我想呼籲大家,無論從自身開始,或從下一代開始都好,開始找些哲學的書籍來看吧!別擔心,其實像Michael Sandel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或台灣作者朱家安的《哲學哲學雞蛋糕》都是個好開始唷!哲學~還算蠻有趣的啦!邊看邊睡,在夢中也來學哲學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