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閱讀] 輕觸以巴衝突的紀實性小說 - 耶路撒冷的移居者

光看到這個標題,我猜點進來看這文章的人不會太多;可是一轉貼這張照片,那士兵壓著孩童的強大張力,應該增加了不少點閱率吧!
(轉自cnn網站)

現代人太習慣於速食文化,凡事都求快,卻忽略了廣與深的重要性,中東問題這類型的主題,對於島國民眾更是遠在天邊、不關己事。相較之下,記者轉拍youtube上「某車在高速公路蛇行」或是「某人插隊被人潑婦罵街」的影片,反而會獲得更高的收視率或網路點閱率,這種國民素質,難怪面對國際化競爭或邊緣化,也還是繼續望向島內、規避現實地繼續內鬥。
(轉自cnn網站)

然而,該談的還是要談,並不是我們遮住眼事情就不會發生。上面那兩張照片正是今天在CNN上最火紅的主題 - 「以色列士兵嘗試要逮捕一名西岸的巴勒斯坦孩童」,以色列人挾著英美的幫助,硬是把巴勒斯坦人當作牲畜地對待,不僅剝奪這些居民在那居住上百、上千年的土地,還不斷地以武力、不合理的法律傷害、折磨、污辱巴勒斯坦人們的肉體、精神與尊嚴。

這本《耶路撒冷的移居者》,是一個以「東方視角」詮釋這難解議題的紀實小說,作者是一位孟加拉女性,她到英國唸書、進到BBC工作,在嫁給一名「極力推動以巴和談」的猶太人後,舉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去,從她的眼裡,這個已經延宕且在六十年間更加惡化的問題,變得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

她提到,每當在以色列坐上公車,瞬間她會變得與一般猶太居民般,對於前排的穆斯林女性感到害怕。是的,以色列有為數不少的阿拉伯民眾,然而從她的書中可以了解這些即使有「以色列籍」的阿拉伯人,在以色列仍是被當作次等公民,而猶太人也會因膚色深淺,而有「高低之分」。文化方面,她也提到,在以色列商業大城特拉維夫,有人大喇喇地在上空曬太陽,卻在不遠的阿拉伯村莊居住著保守的阿拉伯人。她更細心地注意到,在耶路撒冷舊城區的阿拉伯區中,以色列前總統故意立上了一座猶太燭台,確保這裏的穆斯林每一次禱告都看得到(來激怒他們)。

作者自述性的文筆流暢、故事性強,像她住在以色列驅趕巴勒斯坦人並加以改裝的舊宅邸,裡面的光線、磁磚、氣氛,都讓整本書讀起來更加有勁,裡面有好幾段故事都讓我印象深刻,轉述起來味道就跑掉了,但我仍嘗試列出她的一位巴勒斯坦友人,在詮釋食物對人重要性的貼切說法:

因為對離鄉背井的人來說,食物的記憶是他們僅有的。要記住一個消失的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重現家傳的晚餐菜餚。

這本書還有一點值得推薦之處,那就是作者精心為台灣版寫的序。一般來說,這類書籍的中文版,讀起來都不難發現,作者寫之前,頂多就在網路看幾條關於台灣的新聞或資訊而已,但這位曾來過台北的作者,卻將台北的人文風景與遙遠的中東連起來,文字功力當然沒話說,但作者的用心更值得讚賞呀!

推薦這本好書給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